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学习写作以来,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受到身边矿工哥们的喜爱,为了取长补短,自己经常研读其他矿区文学爱好者和作家的文章,也经常让编辑老师、矿区的文学爱好者和矿工兄弟给自己文章挑刺,经过总结,逐步形成一些心得体会,现形成文字,与众文友共享,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写作态度上的“刺”。在矿区,尽管多年以来,一直在不断改善作业条件、改进生产工艺,但是,受自然条件限制,相比较其它行业,我们一线矿工的作业条件依然是苦、脏、累、险,社会上一些不了解煤矿的人,或多或少的还是对煤矿、矿工存在一些偏见,认为我们矿工形象依旧是傻、大、黑、粗,矿区环境依然是脏、乱、差。我们的个别的矿区文学爱好者的作品中只有“忆苦”没有“思甜”,只有“风雨”没有“彩虹”。特别是个别小说作品中,很多煤炭工人依旧被冠以张三、李四、王五……煤炭工人依旧是甩开膀子干活、扯开嗓子骂娘的形象,笔者在一家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的煤炭系统的网站上,甚至看到一篇小说中的煤炭职工被冠以“王狗儿”。同样是写煤、写矿、写矿区的人,郭沫若的《炉中煤》中“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语言是多么优美;刘庆邦的《走窑汉》《神木》《清汤面》……感情是多么真挚!作为煤矿作家或者文学爱好者理应怀着崇敬的心情,讴歌矿工坚韧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赞美矿工兄弟的先进事迹和煤矿生活的闪光点,宣扬煤矿的新面貌。通过我们的笔让矿工走出地底、走出矿区,让世人通过我们的作品了解我们、认同我们、尊敬我们!
写作基础上的“刺”。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文学爱好者要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我们的个别作者到矿井主平硐溜达一趟,到矿区走马观花一番,就觉得认识了矿山,了解了矿工,凭着自己对矿山、矿区、矿工一知半解的认识,加上自己的凭空想象,一篇文章一挥而就,这种文章在矿工看来如同无病呻吟而已。借用一个发生在矿区的笑话,最能恰如其分的形容此类作品:一个采煤工人的孩子娇生惯养,好吃懒做,这位矿工为了教育孩子,一天,决定带着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工作面体验一下生活,可是,到了队里,恰逢当天全矿大休,小孩感叹道:“你们的工作也太轻松了。”煤矿的文学爱好者要深入矿区,深入一线,与矿工、矿嫂、生产骨干、先进典型交朋友,贴近他们、融入他们、理解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从他们身上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才能创作出带有浓重煤炭气息、符合当今煤矿实际的好作品。
作品语言上的“刺”。有一些作者的作品结构紧凑、语言优美、辞藻华丽,但是,由于过于讲求风花雪月的意境,语言上过分追求华丽优美,却不被基层的矿工兄弟接受,对此类作品矿工兄弟最多的评价就是“看不懂”。笔者认为,每一个刊物都有固定的读者群,我们矿区文学作品的读者群主要是基层矿工,因此,我们的作者要学会用矿工特有的语言来讲诉矿山、矿工、矿区的故事,我们的作品才能被矿工读懂、接受,才能得到矿工的赞同叫好。另外,古往今来,广为流传的作品语言上一定是通俗易懂妇孺皆知的,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篇佳句。
写作方法上的“刺”。在创作方法上,我们个别作者的智慧一半给了电脑一半给了手机,惯用的创作方法就是“百度搜索—复制—粘贴—修改—发送稿件”,此类情况常发生在游记、读书心得、议论、评论等题材的作品,我们提倡作者用心研读“百度搜索”来的资料,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启发我们的创作灵感,但是,反对通篇复制,稍加修改,就传给编辑。当今信息时代,咨询、信息、文学作品更新快速,编辑也无法全部涉猎,只有靠作者本人的自律、自觉,才能保证我们的作品、我们的刊物被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