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建立竞争
对外实行垄断
国企改革,经历了为实现竞争进行拆分,如前文提到的中铁、电信的拆分,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
从2003年到2010年,196家央企合并成123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由7家增加至38家。如果央企在行业不能进入前三名的,就要并入其他央企。因此出现了网通和联通合并,卫通和电信合并,铁通和中国移动合并,成为现在的电信三大运营商。
无论是拆分还是合并,似乎都没有想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拆分,似乎是为了满足《反垄断法》的要求,但依然没有改变垄断的本质。合并,似乎是为了获得一张世界500强的门票,而这张门票对国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反垄断比我国更悠久,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1996年,波音收购麦道,收购前,波音占市场份额的61%,麦道占市场份额的12%。两者的对手是占市场27%的空客。美国在1895年就制定了《反垄断法》,毫无疑问,这样的合并必将导致绝对的垄断。但美国政府在这场兼并中强力推动,因为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反垄断法》只是个工具。波音与麦道合并后,经费共享,提高了研发水平,使空客只能望其项背。
反观我国,以电业为例,为了破除垄断,大一统的电网被分拆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但并未改变电网垄断的实质,分拆后的两家电网服务质量也没有明显的提升。
美国是如何看待我国的电网垄断呢?
针对严寒和飓风造成美国的大面积停电,2014年1月7日,美国前能源部长、新墨西哥州州长比尔·理查德森(Bill Richardson)在美国《Politico》时政新闻网站上撰文指出:美国的电力系统还停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水平,近十年来鲜有进步。而各地电网各自为政是导致效率低下、抗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理查德森还指出,美国的电网建设需要向中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理查德森称,美国电网的一大问题就是各地的电网并没有连在一起。数百个地方电网只管自己运营,就像诸侯各自为政,但丝毫不理会真正的需求——建立一个完整的、协调一致的国家电网系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如今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已取得长足进步。但目前的系统并不能将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产生的电能有效输送至别处。这与我国新能源发电面临相似的问题。
理查德森呼吁,现在需要采取国家层面的电网改造措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国多元化的电能。而中国是美国学习的榜样。
理查德森说,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投入高达1000亿美元的巨资开发特高压输电(UHV)技术,令人惊叹。该技术有望解决困扰中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输电难题。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跟美国类似:连接本国最新的可再生能源电站。这些电站往往离高度城市化的东部地区很远。没有特高压输电,这一愿景将难以实现。通过提高发电和输电效率,特高压输电还能优化煤炭的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行业,不应该简单地利用拆分或合并来改革所有的国企,而应该针对产业链环节、国内外采取不同的措施。概括来讲,就是:国企以合并垄断的方式担负产业链前段的基础设施环节,开放产业链中后端环节,国企与民企充分竞争;在国内充分竞争,对国外实施垄断。针对行业具体来讲,即
电信行业,信号中继站、骨干网由一家国企统一投资建设维护,服务环节全部开放,移动、联通、电信与民营企业一起公平竞争。
石化行业,由一家国企统一勘探开采,石油炼化、石油进口、石油销售全面放开,让国民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电力行业,由一家国企进行电网建设和运营,只负责输电。上游电厂、下游的配电和售电全部开放。这样的改革在个别地区已初见成效,山东魏桥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升资产效率,而且可以提升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具备了高效率的国有企业,可以以己为“旗舰”,带领民营企业组成一支“舰队”,甚至是组成“航空母舰”,在对海外的收购、竞标中带领民营企业走出去。即对外形成垄断。这样,对内形成公平、高效的竞争,对外为国家赚取外汇,这才是国有企业应该担负的使命和责任。这样,困扰国企多年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有一种观点认为涉及国家安全、稀有资源的行业必须由国有企业承担,事实未必是这样。美国的军工企业全部是民营企业,国家利用完整的法律体系进行严格的监管,这些民营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严守国家机密,在获得资产高效率的同时杜绝了腐败。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法律机制,而不是所有制。只是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文化等因素不具备实现全部民营化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