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许多影视作品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曾经观看一期“安全心理健康”电视节目,让笔者受益匪浅。节目给大家一个很基本的心理体验问题:什么是幸福?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为什么感到并不愉快。现实生活中,发生精神抑郁、自杀率趋高事件已经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明显。长期以来,人们把满足欲望、获取最大利益认为就是幸福,因此把物质享受作为生活的目标。然而当物质生活异常丰富的人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发现物质只是获得幸福的条件,而并非幸福本身。
根据著名的马思洛需求层次理论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安全需求得到保障才能达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为达到幸福快乐的前提是自身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向最高层次——自我价值实现的提升。安全是幸福的源泉,快乐与幸福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生命安全是实现快乐和幸福生活的根本,同时安全也是父母之所愿、妻子之所依、孩子之所盼、家庭之所靠、企业之所系。事实上许多职工还存在着安全思想意识淡薄,存在“三乎三惯”的思想,原因是没有深刻拿事故案倒当教训,对规章制度没有敬畏之心。思想决定行动,从思想上认清“生命帐”和“家庭帐”,才能确保行为规范,才能把安全提升到大孝、大爱、大德的境界,工作现场中就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现场的不安全状态。
对规章制度心存敬畏,做遵章守纪“老实人”。在工作现场中,不乏出现不按标准化工序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现象,对规章制度的不敬畏,是导致出现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远看国外澳大利亚安全管理经验,近看国内煤矿实现安全生产,原因源自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动态确保了人的主观安全行为。在煤矿有不少这样的案例:有的职工参加工作后手都没有划破过,有的职工却出现过好几次轻伤事故。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事故为什么偏偏找“他”呢?认真分析不难发现,个别职工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来,老是觉得出现事故不会砸着自己,自以为“高明”,工作中应付凑合所致。还是“侥幸心理”惹的祸。安全生产相关法则总结出: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职工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行动决定结果,只有安全行为才有安全结果。做遵章守纪的“老实人”,在工作中动态按照“停想评定做”安全风险评估法的要求,就能做到安全生产。
树生命至上的安全观,做安全幸福兖矿人。一要不断学习,提高意识。安全工作中所存在的一切不符合安全规范的问题,表现在行动上,根子在思想上。因此,我们必须勤于学习岗位必备的管理知识、业务技能和政策法规,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觉悟,增强自己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胜任岗位要求提供保障。二要动态检查,杜绝隐患。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从这一法则可知,每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表面上看似乎是偶然的,实则却是必然的,而这个必然性就是因为潜藏的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及时发现、有效控制和彻底治理。为此,我们在岗位工作中,必须要勤于安全检查,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时刻牢记安全规程,严格落实施工措施,及时发现并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强控制和整改,确保自主保安、互保联保。三要勤于思考,自我升华。要立足岗位工作,经常思考岗位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工作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工作执行力是否落实,身边危险因素是否排除有效;从提升自我潜能的角度出发,积极学习适合岗位工种的先进工作方法和经验,博采众长,学用结合,提高本职工作的执行力和胜任力。
安全是幸福源泉,幸福是人生最美好的追求,让我们提升思想境界,树立生命至上的安全观,让快乐和幸福相随相伴! (北宿矿 李德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