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30 22:04:52
|
查看全部
外资生意经
讲责任 重人才
回首过去7年带领合肥三洋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金友华自认为在关键时刻、在重要问题上,企业所选择的道路基本上都是正确的。
时间回到2008年,这一年对于合肥三洋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当时受益于高效益、高利润的发展态势,合肥三洋过着相对“富庶”的生活,但金友华却从中看到了危机。“像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被别人吞并实在太容易了。”
要避免被收购,唯有做大做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金友华做出了上任后的第一项重大决策,用“创新求变”代替原有的“稳健发展”思路,和日本三洋展开深度合作,力争全面承接三洋冰洗产品在亚洲的研发、制造和国际出口基地。
由于“三洋”不是公司自主品牌,多年来,关于“三洋”商标消失以及使用权到期的传言从未间断,但每次都被澄清,三洋品牌其实一直都为企业所用。在与惠而浦整合后,“三洋”商标的使用权仍然长时间归属重组后的新公司使用,惠而浦(中国)仍然保留着日本技术人员。
金友华认为,与日本三洋之间的这种稳固合作关系源于双方的责任心。即便日本三洋被松下收购后,双方的合作依然未中断。
在与松下谈判的时候,金友华提出了中方的原则,“退出要有条件,必须长久支持合肥三洋的发展,因为你是股东,你要对企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必须保持品牌长久使用,并寻找国际化的企业和我们合作。”
金友华信奉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方案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能为股东带来好处,能给消费者保障,才是正确选择。与惠而浦的整合,从中折射出的恰是这个道理。
这次合作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与以往中外企业重组不同的是,新公司保持了原合肥三洋的团队稳定性。正如金友华所说,惠而浦(中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合肥三洋的消失,而是整合两家优秀企业的资源,以全新的方式引领中国家电行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升级。
此外,多年与外资打交道的经历让金友华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企业不仅要引进人才,金友华更看重的是通过国际平台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跟世界接轨,向世界发展,归根结底靠人才的竞争。
5月7日,惠而浦全球董事长杰夫·费蒂格在合肥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将投资建设惠而浦大学(泛亚分校)。该项投资被杰夫认为是在华“最重要”的一项投资。
金友华对这个项目充满寄托、十分看重,他亲自担任惠而浦大学(泛亚分校)校长。因为通过该项目可以把惠而浦在全球的知识、智慧积累传授给本地员工,发展员工的国际化能力。金友华说,公司已经开始着手项目实施,他希望自己的员工不出国门,就能接收到国际最前沿的理念。
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炉、制造业转型加速的今天,金友华越发觉得,中国家电业需要借助外力推动升级,中国企业学习国外同行并非学到家了,许多精髓其实还没有学到手。
清末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思想,意思是说,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强国本领来为我所用,来作为我强国的工具。在新的历史时期,金友华带领企业走出了一条“洋为中用”的新道路。
面对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面对和强势品牌之间的差距,金友华未来的新征程也许并不轻松。不过,他对挑战看得很淡:“对企业家来讲,挑战是永恒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信心。
(凌纪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