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3 17:52:53
|
查看全部
否认
来自管理层的“否认”通常遵循这样的套路:让人不安的发展先是被斥为不可信和不重要的,然后被视作非常规的和无法补救的,通过防卫行动,不好的感觉稍微有些削弱,最后却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和面对现状。音乐行业最近的窘境就是典型例子。唱片公司最初总是对音乐下载不屑一顾,认为MP3的音质明显次于CD,下载MP3音乐既愚蠢又浪费时间,而且,谁又想在电脑上听歌呢?
虽然这些不屑的理由能带来自我安慰,但音乐下载还是像滚雪球一样飞速地发展起来。
即便如此,纽约和伦敦的唱片公司CEO们仍然漠视这种趋势,他们开始大声抱怨这种新的音乐传播方式是“偷盗行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必须为下载的音乐付款,下载音乐的洪流就会慢慢变成涓滴。基于这种逻辑,他们威胁要把下载玩酷乐队音乐而不是去TowerRecords花15美元购买唱片的“不讲道德”的大学生送上法庭。当唱片行业最后也要尝试自己的下载模式时,其数字权利管理的壁垒却让这项服务基本上不能运转。此时,苹果公司大摇大摆地介入,很快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的在线音乐零售商。这就是“否认”所付出的代价。
缺乏新的战略选择
几乎没有几家公司能够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可以产生成百上千的新战略供企业选择。创新总是遵从于这样的法则:一千个古怪的点子中,有一百个是值得尝试的;其中只有不到十个具有投资价值,最后仅有两三个能真正产生回报。风险投资者们很清楚这个法则。一年中,一家典型的风险投资公司要研究评估成千上万个商业计划,接待成百上千个自卖自夸的企业家,还要投资十几个公司,希望其中能有一两个成为下一个Google或思科。对于萌芽状态的点子,即使只需要微小的资本和人力投入,高管们也需要得到未来的成功保证,这就是为什么创新总是备受煎熬。
该如何解决这种困扰?风险投资公司的CEO选择了投资组合的战略,避免过早地把资源集中投资于一两个“必杀”的点子上。要建立一个适应性强的公司,管理者同样也不必总是担忧如何剔除盈利概率小的点子,而应更关注于怎样建立一个多元化战略组合。
人人都创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诸如管制障碍、专利保护、分销垄断、市场支配力、规模优势、进口保护以及资本障碍等各种壁垒,让行业统治者的利润免遭达尔文式竞争的致命影响。今天,进入壁垒的崩溃、高效竞争者的进入和顾客权力的增加,将使未来的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在严酷的新世界里,战略生命周期不断萎缩,每家公司都将面临一个残酷的选择:要么点燃创新之火,要么就在微利世界中苦苦挣扎。
即便如此,也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做到让人人都创新。大多数情况下,创新仍旧是组织的软肋,只是某些专职部门的责任,如新产品开发部门和研发部门。虽然创新成了行业最流行的词语,但从喊口号到真正实践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