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原油田生产进入“互联网+”模式
6月28日下午,河南中原油田采油六厂马厂采油管理区信息技术主管吴小辉再次来到机房,更换了一个网络连接器。“必须保持网络畅通。”吴小辉说,“现在油区生产方式已不再像以前主要靠职工在现场进行看护,而是通过网络完成数据采集、视频监控、远程互动工作。这给我们这些负责油区信息化管理的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该区采油3班班长李海波现在管理的班组人员虽然比以前少了一半,但管理的井却增加到57口。“以前老觉得人少,现在人少了也一样能完成工作。”李海波说。正是因为有了信息化技术的支撑,职工们的工作方式与以前大不一样。“如今上班,我有一种当白领的感觉!”马厂采油管理区生产运行中心的调度员闫燕说。以前采油工要取样得花两个小时到井上录取压力、电流等资料,现在只需点几下鼠标,不到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工作。 目前,在这个区,管理人员不仅可以通过对功图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实现对油井工况的实时监控、诊断及治理,还可以对油井生产参数进行实时监控,运用远程控制功能,在监控中心发出关停井指令,及时快速实现关和开井。 “以前,产量没有增加,人员却不断增加。”中原油田马厂采油管理区经理潘鸣举例说:“以前一座管理5口井的计量站要配备4名小班职工和两名以上的大班职工,偏远的单个井点还需要配备3名以上职工,实行24小时看护。为维护油区治安,我们还要设立好几个固定的治安点,配备几十名治保人员,轮流巡护井。实现数字化改造后,安全监督方式由人盯人变为远程可视化监督。现在,我们不但能及时发现违章现象,而且减少了安全人员,大大提高了油区治安水平。现在,马厂采油管理区一线的井站已无人值守,但在网络监控之下,井站比以前更加安全了。” “因为有网络监控,不法分子破坏油田生产设备的现象少了。”该区巡线班的巡线工老李说。现在,该区里所有的井站都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井站设备24小时处于监护之下。该区把治安人员集中起来,根据监控显示的情况,对重点井站进行集体巡护,不但提高了巡护人员的安全度,而且对不法分子施加了更大的威慑。 变死看硬守为电子巡视,变单人巡井为集体巡护,变人工录取为电子即时录入,变各自为战为网络化沟通团队协作。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目前,这个区职工工作方式更加高效、准确、科学,工作环境更安全,油区治安更有保障。 马厂采油管理区副经理黄成凯介绍,完成数字化改造后,全区实现了超限报警、人工语言、应急处置流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数据采集与分析、故障诊断与处理的智能化。电子巡井、中心值守、人机联动、快速响应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和劳动生产效率。 中原油田马厂采油管理区较目前仍然采用传统方式生产的采油区采油时率平均高26%,各项参数监测误差控制在3.5%以内。  经理潘鸣介绍,实现数字化改造后,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区的用工量由441人减少到173人,但他还是觉得人多。潘明的感触来自信息化改造后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初卫平 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