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讯 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与一家名为24M的衍生公司共同开发出一种制造锂离子电池的先进工艺,该工艺不仅有望显着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电池性能,使其更易于回收。
据了解,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方法还是20年前发明的,效率低下,过程繁琐。麻省理工学院陶瓷工艺教授、24M公司联合创始人、A123电池公司前创始人之一的蒋业明(音译)与同事于5年前提出了“液流电池”的概念,以带有细微颗粒的悬浮液作为电极,通过泵送的方式在电池中循环。但分析表明,液流电池系统适合于低能量密度电池,对于锂离子电池这样的高能量密度设备而言,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为此,蒋业明的团队改进了设计,新版本被称为“半固体电池”:电极材料不流动,是一种类似于半固态的胶体悬浮液。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不同于标准工艺需要在衬底材料上添加液态涂层,然后等材料干后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新方法让电极材料始终处于液态,根本不需要干燥。该系统通过使用更少但更厚的电极,将传统电池结构中的分层数量以及非功能性材料的用量减少了80%。
目前24M公司已经在原型生产线上制造了大约10000块这样的电池,其中大部分正在接受3个工业合作伙伴的测试,包括泰国的一家石油公司和日本重型设备制造商IHI株式会社。新工艺已获得8项专利,另有75项专利正在接受评审。(陈丹)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责编·作者:陈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