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穿越山岭的“舞者”
——记贵州遵义供电局道真工作站“背夹巡线队”
工人日报记者 李丰
“背夹是我们出发的行囊,弯刀劈开路上的荆芒,面对家人也曾感到彷徨,抹去伤感我们继续远航……” 4月8日清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和溪镇桑坝村110千伏清正线的高山脚下,传来了整齐而又豪迈的歌声。不一会儿,从远处走来5名身着橘黄色工服,统一背着扁平背篓的男人,他们就是贵州电网公司遵义供电局道真工作站“背夹巡线队”。 贵州北部的茫茫山区,大娄山脉横亘其间,地区最大海拔落差超过2000米。由于电力巡线队员需要腾出双手攀爬、清障,便巧借当地山民提亲所用的背夹来放置工器具。久了,当地人都管他们叫“背夹巡线队”。 “背夹巡线队”负责道真、正安、务川三县境内36万户、140万人的输电线路运维工作。他们所巡检的线路中,有1/3基塔在山顶,100多处基塔要攀爬一个半小时以上的山路才能到达,途经悬崖至少20多处。队员们硬是凭着绳索、弯刀,每个季度翻越100多座大山,穿越60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用坚定的责任心谱写了一曲曲爱岗敬业的奉献之歌。 8日上午,记者同巡线队员一起步行至110千伏清正线31号电杆处,体验“背夹巡线队”队员们的“舞艺”。电线杆就位于村后一座小山顶上,巡线队员在前面用刀砍出一条路,记者紧随其后,脚上裹满粘泥,艰难前行。遇到一些陡峭路段,必须用双手抓住野草根部,奋力攀爬才能前进。 下山时,记者只能紧抓着身旁的杂草和小树枝,一点一点向下滑行。左边悬崖,右边峭壁。整个下山路,记者“走”了近两个小时,而巡线队员原本只用40分钟就能走完。记者了解到,巡线队每季度都要对线路进行一次综合巡视,每条线路巡视时间少则一周,多则半月。雨天时则留在办公室里整理数据,遇上线路故障,还需随叫随到。 对于巡线队员来说,危险的不只是山高路险,还有马蜂、野猪、毒蛇等“活物”。 去年7月的一天,巡线队员陈强和队长王跃进两人外出巡视35千伏大千至三桥线路,结果遭遇了野猪群。两人悄悄退后,绕道前行。走出十几米他们才发现,前面是一片布满荆棘的斜坡,根本无路可走。两人刚踏进斜坡就翻了下去,原来浓密的草丛掩盖了下面的坑洞,锋利的毛刺和锯齿般的野草切割着两个人的衣服,道道血痕立即冒了出来。200多米长的斜坡,两个人花了两个多小时才爬上来。走到大路上,两人相视一看,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完整的布料,全被撕成了一条条,身上手上布满血迹。 背夹,在贵州北部山区仡佬族群众的传统里,只有小伙子提亲时才能使用,是美丽爱情的象征。乡亲们每次见到巡线队员,都半开玩笑地说:“哟,你们又来提亲了呀!”在巡线队员眼里,他们“热恋着”的,却是那跨越千山的电线和一座座矗立峰顶的铁塔,背夹则是和当地群众“相亲”的桥梁和纽带。正是由于队员们的苦干实干,他们负责的线路跳闸次数连续3年降低50%,保障了当地140多万人的正常用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