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15岁的她离开家乡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到武汉汉口求学,三年后到了重庆,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二野三分校的一名学生,后来考入川东军区卫校(即现在的重庆医科大学)。接着,她先后在川东军区直属医院、四川省绵阳市剑阁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做外科大夫。27岁那年,她主动申请到北大荒乌苏里江边的851农场,先在北大荒、完达山的林场,之后被调到信阳淮滨县医院工作,1973年成为河南师范大学校医。
身高1.6米的她自小体弱,到重庆那年不幸染上结核病,困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未能及时确诊治疗,竟扩散到全身生了十种结核病。后来,虽然基本治愈,不再有传染性,但本就虚弱的身体因此雪上加霜。
病痛相伴的生活,又两次婚姻失败,膝下无儿无女的她曾经数度因病命悬一线,劫后余生,她回味的是党和身边人给的温暖;追寻的人生路上,至热至寒的地方无不身至,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历经百般人生转折,老人心中一直亮着一盏灯。
2010年春,老人又住院了,危重之际,表达了三个愿望:第一个是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第二个是钱不留一分,全部捐给贫困学生;第三个愿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
老人曾这样谈到这个心愿:“离开家读书,从东奔向西,向往的就是加入共产党。想想小时候,飞机在头顶扫射、扔炸弹,四处逃命的日子,奔出了有吃有穿、有工作干,真的很幸福,这一切不都是党给的?原来因为家庭成分高,没能入党,后来觉得自己身体差,工作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入党是给党添麻烦,也就没再提入党的事情。再不入党会是我一生的遗憾!”
一年多后,老人再次病重住院,她颤巍巍地写了10页稿纸4000多字的入党申请书,这是1953年在西南军区廿一陆军医院工作第一次申请入党后的第三份入党申请书,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对老人的入党申请特审特批。
2012年5月24日,一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心愿终于实现!老人为此专门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邦山说:“十二年前,梁声翕同志就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我们生命科学学院,用于教学和科研。后来,她又联系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立下了捐献眼角膜的遗嘱,希望将来给他人带去光明。梁声翕同志心中一直亮着的那盏心灯将永远给人带来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