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与采掘区队考核进尺、产量相比,山东兖矿集团东滩矿运搬工区上半年任务完成或不算漂亮:满足生产需要,保证井下设备运输;更换照明灯、维修电车、调整架空线,都是不显山露水的“零杂”工作。但创新创效的参天大树,却正在绽放新枝嫩叶。
  煤炭市场持续遇冷,向创新要效益成为运搬工区度危求进的重要举措。作为井下辅助单位,有困难也有亮点;有安全压力更有发展机遇;465人的大工区,管理虽然不易,但打破瓶颈制约的势头未变。
  亮点不少,得益于“大众创新全员创效”焕发出的精气神。实施三采轨道上山1.6m绞车提升运输优化,每季度可减少因为电控设备故障影响时间15小时,提高了物料运输效率,创效额度35550元,节约物料运输费用5万余元。利用矿井辅助运输信息系统提升物流车辆周转效率,车辆周转效率提升30%。
  这背后,是该工区对科技创新的坚持不懈。自2013年东滩矿东翼三采1.6m变频绞车安装以来,随着煤巷拓展和煤炭开采,变频器经常出现故障停车、提升速度不稳等安全隐患。该工区组织职工对绞车电控变频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
  矿井生产接续紧张时期,井下各单位矿车用量大幅增加、车辆占压严重,造成车皮供应出现被动局面。该工区通过实施辅助运输车辆定位信息化管理,按照先急后缓原则,确保了车皮材料计划及时供应到位。
  创效不断,源于该工区扎实的创新基础。井下矿车掩车器的安设、一直都是人工操作,尤其在运输超长设备时,把钩工经常要趴在地上掩车。生产一班职工李龙强自行设计发明“掩车器拿放装置”,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数,目前已在全矿推广。
  创新创效不是空谈,需要实干。井下气缸装置一直是成本支出的大项目,仅一个吊梁气缸的市场价格就达到4000余元。为保证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该工区充分挖掘职工潜能,对气缸装置修复装配。同时,回收翻修吊梁气缸12个,不倒翁气缸27个,道岔气缸43个,旋转气缸12个,控制箱31个,手动阀57个,风泵3台,照明灯59盏,全部重新投入使用,为矿井节约成本近16万元。
  以小改造产生大效益。该工区坚持开展修旧 利废活动,对日常检修中更换下来的各类阀芯、过滤器等旧材料集中管理,有改造价值的一律回收,统一改造加工。二季度以来,地面生产班通过采取“长变短”、“粗变细”、“宽变窄”、“厚变薄”等办法,利用废旧材料加工大地滚17个、皮刹119个、钩子20个、打点器托架11个、井下垃圾专用车1辆,创造经济效益近9万元。
  “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才能有效地提升科技对矿井发展的贡献率。”该工区区长柏祥瑞说,“下一步,将着眼工区管理创新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创新创效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王建 刘学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