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7 21:31:24
|
查看全部
重奖重罚——
员工“拎着算盘”去上班
改革只是途径不是目的,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企业创效、员工增收,这是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华宇的改革怎么改的?成效如何?又是如何与员工分享改革红利的?
在到华宇进行现场采访之前,笔者已经进行了前期采访。中国铝业企业管理部副总经理何文建介绍说:“华宇的管理特别精细化,逐级的指标分解落实更加量化,华宇员工都会算账,每天‘拎着算盘’去上班。”
据悉,为了贯彻落实中铝公司扭亏脱困工作方案,华宇从2014年7月份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将原来的两个检修车间从主体分厂剥离出来,分别成立了检修公司,紧接着,8月份对碳素厂实施了承包经营,11月份又对两个主体分厂热电厂和电解铝厂实施了承包经营。
对于改革的方式和成效,华宇碳素厂厂长鞠永伟的介绍简单明了:“该厂是为华宇电解铝配套设计的,市场化改革前,每月生产9000吨阳极全部用于企业内部;市场化改革后,每月多生产3000吨阳极外销,每年为华宇多创效1000万元,不仅没有增加人员,还辞退了原来的95名临时用工。山东华宇将辞退临时工节省费用的70%分配给碳素厂,碳素厂360名员工平均每人每月多收入近500元。企业多创效,员工增收入,大家都挺满意的。”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最大的感叹是:华宇的精细化管理“无处不在”。笔者乘车采访时,刚上车,看到司机倪红善拿着手机对着仪表盘拍照。看到笔者迷惑的眼神,倪师傅介绍说,华宇规定,出车前都要先拍下里程数和油箱所剩的油量,防止“公油私用”。
更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市场化改革后,华宇将凉水塔的用水量承包到班组,规定每降低1吨用水量,奖金增加0.1元。这又一次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员工们征得上级同意后,自发修建了一个大蓄水池,将雨水等不花钱的水储存循环使用,从而使凉水塔用水量大幅降低。
掘金蓝海——
以科技创新撬动合金化高度
实现企业转型发展,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步走出血拼价格的“红海”,开创全新市场,步入铝合金中高端产品的“蓝海”,华宇今后的发展就蕴藏着巨大的纵深空间。
3月1日,中铝公司召开了电解铝合金化达标达产动员会,华宇总经理高喜柱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动员会后,山东华宇立即行动,高喜柱找到中铝科学院负责人,请求派出技术团队到华宇,现场诊断,为进一步提高铝合金的科技含量提出建议。
笔者采访当天,恰巧碰到中铝科学院派出的博士团队到华宇,三人都是中铝电解铝合金化技术组成员。带队的钟鼓博士告诉笔者,技术组这是第二次来华宇,3月30日由技术组组长张海博士带队来华宇深入调研产品结构、生产和设备情况,初步判断了产品质量提高的方向,并就未来产品发展和市场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优化产品结构和开拓高附加值产品的建议,力争将华宇打造为结构用铸造铝合金生产基地。之后,技术组针对华宇的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半年工作计划,他们三人这次来,就是按照工作计划,深入现场,全程跟踪现有A356.2合金锭和6063合金圆棒的铸造工艺过程,获取第一手的工艺数据,根据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找出适合华宇生产的合金产品。
据介绍,该产品的附加值数倍于目前华宇大批量生产的A356.2产品。同时,华宇还在技术组的指导下紧锣密鼓地试制高附加值的某合金产品,该产品除用于航天航空的高性能结构件及高端仪器,还用于汽车轻量化的结构件,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
“中铝公司推进合金化,走高端路线为华宇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将贯彻落实中铝公司科技大会精神,不断提高延伸产业链对企业效益提高的贡献率。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出高附加值新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华宇今后的发展就蕴藏着较大的纵深空间。”高喜柱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