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农民工高凤琼的故事
作者:陈福明 文章来源:四川工人日报讯 点击数:538 更新时间:2006-6-12 8:23:15
10多年的艰苦打拼,昔日农家女不仅开创出了自己事业的天空,而且还帮助家乡数千农民共同发展,成为新时期农民工的优秀代表。10多年在上海顽强拼搏,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生命运,还帮助家乡人一起致富。2005年,高凤琼作为四川农民工的优秀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劳模的追求:
带领乡亲们一起富裕
采访高凤琼颇费周折。5底记者到上海之前与她联系,结果与她同在上海送奶的姐妹回答,她因家乡的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求助已回到了四川,可能简阳市总工会的张主席有她的信息;记者与张主席联系被告之:“她回家后手机号码有变,我也未与她联系上”。随后,记者在上海市总工会时又得知,她24日回上海后又立马赶到北京去参加一个企业的签字仪式去了,25日晚可能要返回上海市。直到5月26日下午3时30分,记者终于在上海市浦东的一个小区找到了她。
已年过50的高凤琼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她快人快语,听说本报在全国率先开展《维权联动》万里行系列报道,显得十分高兴和激动。采访在十分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她告诉记者,她17岁时因参加水利建设摔断脊椎骨、落下了终身残疾的缺陷,80年代初,率先在老家简阳市镇金镇上做起了布料批发生意。90年代初,她把生意做到了杭州,年利润达到了100万元,被杭州人称为“四川女强人”。一次,成了“百万富翁”的高凤琼回到老家,见到乡亲们日子拮据,穷得叮当响,她潸然泪下。“我虽然摸出了生意门道,但我一个人富又有什么用?”这个眼光独到的川妹子,做出了让所有人不能理解的决定——放弃蒸蒸日上的布料批发生意,用自己积攒的钱为乡亲们创造条件,帮他们闯一条路,把乡亲们带出贫穷的大山,寻找一条通向富裕的道路。
1998年8月,高凤琼只身来到上海寻找商机。通过市场调查论证,她作出了在上海进行乳制品推广销售的抉择。谁也没想到,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滩,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20余个销售网点,卖出了6万瓶鲜奶。高凤琼带领送奶工每天凌晨3点开始送奶,7点结束,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
凭高凤琼丰富的经商经验和她那几大叠用户调查表,以及对上海乳制品销售市场潜力的分析,她大胆地向该公司建议在上海建立乳品生产基地。于是该集团斥资数千万元在上海建立了生产基地,这意味着将增加更多的送奶工岗位。
如今,高凤琼的销售业务从上海发展到了浙江杭州、余姚、上虞、绍兴等地,网点增加到了200余个,年产值3000余万元,送奶人员达3000多人,鲜乳制品客户增至12万户,上海销量排名从第7位升到第3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每天活跃着3000多名以镇金镇农民为主的四川送奶工,每天为上海人送出20万瓶鲜奶,以送奶工每瓶0.5元的劳务费计,来自家乡的送奶工每年就为家乡挣回4000万元。四川农家女名震上海滩,高凤琼在上海滩为四川简阳打造“送奶工之乡”这一劳务品牌作出了重大贡献。
家乡的情结:
使无法外出的农民在本地致富
在高凤琼上海新居明亮宽敞的客厅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她近几年来先后荣获的各种奖杯、奖章和奖状。高凤琼致富不忘家乡人,更带出了一大批勤劳致富的人家。早年为赵德祥、朱万明、付绍先等多人垫资、指点布料生意迷津,今天他们中有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200多名家乡送奶工建起了自己的网点,当起了老板。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建起了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此外,她还捐资助学,向贫困学生伸出温暖的援手。
高凤琼视乡亲为父母,有一种特殊的家乡情结,心中装着每位送奶工的安危冷暖。一个送奶工因路不熟失踪,她找了一天一夜,当了解到他家面临困境后,当即给他800元钱。欲去上海送奶没有路费,她寄去1000元,并亲自到车站接他。农民工毛兴权夫妇送奶体力不支,她给他们联系工作,让他们每月有4000元收入。得知一送奶工母亲生病,她慷慨捐出1000元……她经常告诫家乡的送奶工,“出来一个帮一个,我有你有大家才有。”20年来,经高凤琼帮助就业的达5000余人。“我发展,家乡也发展,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目前,高凤琼已与安岳、乐至的政府劳务办联系,安排农民到上海从事饮品企业工人和送奶销售业务,安置农民工缺口在1000人以上;她还筹备联系四川的土特产商品进入上海市场,为四川的农民进城务工和家乡的名优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出了新的思路。
与此同时,她又在内江市为一家走入困境的沙石厂排忧解难,准备把自己在外打工的积蓄用于家乡的沙石场建设,使更多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民在本地就业,早日摆脱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