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劝说年轻人远离股市,倒不如让股市回归股市。少些暗箱,多些透明;少些伎俩,多些规范;少些谣言,多些理性。那时,年轻人炒股与否就是一个简单的投资选择问题
一、
1922年初春, 上海股市大地震。操盘手自杀,交易所倒闭,一个30出头的男人迎来人生的第一次绝境。
三年炒股生涯,他从默默无名变成腰缠万贯、流连风月场所的爆发户,又在一场股灾后落得负债60万、连儿子校服费都出不起的境地。
这个倒霉的男人,叫做蒋介石。
其实,年轻的蒋介石并不孤独。200年前的1711年,一位老者投入巨资7000英镑购买了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股票,并在赚钱后一再追涨,直到公司资产严重缩水,老人倒赔2万英镑。
他就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这位69岁的老人在股市狠狠摔了一跤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6月23日,经济学家周其仁在出席某活动发表演讲时也称,牛顿在科学研究上是巨人,但在他炒股照样赔的血本无归
从蒋介石到牛顿,人们对股市的疯狂和年龄无关,甚至和职业、性别、阅历关系都不大。股市的诱惑,归根结底在于获取财富的轻易和形如赌博的快感,才会让无数人欲罢不能。而零和博弈又注定了赢家永远是少数,更多的人只能“为他人做嫁衣”或是悲壮地“为国护盘”。
这似乎正是证明了某些专家的观点:“珍爱生命,远离股市”。
问题是,按此逻辑,该远离股市的何止是年轻人。如果我们认为年轻人正处在才能的积累期,因此应该专注于工作,那么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处在事业的爬坡期,正该专心事业家庭,远离股市风险;老年人收入少、身体弱,股市涨跌猛如虎,难道不该避而远之,修身养性?
那么,为什么舆论总是只盯着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