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9 22:56:44
|
查看全部
据英国公益团体朗特利基金会的研究,1970年代英国的贫富差距曾经出现过实质减少;但是到了1980和1990年代,英国社会收入不平等的两极化现象却开始加剧。
到了本世纪开始的时候,由于当局实施了一些减税和退休金优惠措施以协助穷人,贫富差距一度变得较不明显。但是从2003年开始,由于房地产飙涨,许多人从火热的房地产市场中累积了不少财富,但是无壳蜗牛却因为房租上涨而影响实质收入,贫富差距从此越拉越大。
朗特利基金会的调查还发现了另外一项令人忧心的趋势,就是英国的富人和穷人不但在收入上越拉越开,在居住分布上也越拉越远。一些较最富裕的家庭都聚居在郊区,特别是英格兰南部;而一些最贫穷的家庭,则持续往城市中心移动。令人玩味的是,英国最有钱和最贫困的人,都聚集在伦敦。
新任英国首相布朗(GordonBrown)在担任财政大臣时曾经说过,“儿童贫困是英国灵魂上的伤疤。”现在,英国人都等着看布朗将如何抚平这道社会伤疤。
拒绝追求观光客剧幅增长
以乳品产销闻名全球的新西兰,这一次名扬国际靠的却不是无污染的乳制品。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不久前公布“旅游及观光竞争力报告”,新西兰夺得全球第14名,这项排名居亚太区第二,次于澳大利亚,却超过印尼、马来西亚、韩国和日本。
根据新西兰官方旅游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赴新西兰观光人数自1999年以来就出现快速成长趋势,从每年144万人成长到2006年的220万人。以2005年为例,观光业为这个南太平洋国家带来81亿新西兰元的出口收入,占全国总出口的18.7%;超过乳品业的GDP产值,成为新西兰最大的出口来源。从就业的角度看,平均每十个工作中,就有一个是由观光业提供。
不过,尽管新西兰的自然风光吸引全球游客远道猎景,但2007年10月间新西兰观光部邀请了全国主要业者共同讨论未来十年的观光政策,会议后官商获得结论“观光政策2015”草案,希望维持未来每年3%~4%的观光客增长,不追求大幅遽升式的游客数,而是将目标放在观光客的消费成长8%到10%。“新西兰永远不会是大量观光的市场,”观光部长DamienO’Connor强调,“不盲目地跟其他国家比较。我们专注在自己的优势。”
善待国家天然资源成为每个新西兰人的信仰,政府和业者的关系也在这个基础上呈现良性发展。两年前,新西兰观光部通过为期一整年的市场调查,询问旅客在来之前跟来之后感觉有何不同,答案明显集中在“未受污染的”、“友善的”两个认知上。有了这样的背景信息,新西兰观光局便清楚锁定客层,做最有效率的营销。例如,观光局结合了各式住宿、旅游活动、交通工具的业者进行评选,凡是符合官方规定的业者,提供“100%纯净新西兰”认证标记,避免劣质业者破坏共同拥有的“品牌价值”,目前全国有500多位业者通过Qualmark的活动认证。
在新西兰的官方旅游网站上也为优良的旅游活动进行宣传,成为业者更有公信力的文宣平台。这个官方经营的网站有专门的单位在经营,结合各种设计人才和图片资源,“网站已经连续两年被选为世界最佳的观光网站。”新西兰观光部特聘CEO乔治·赫克顿(GeorgeHickton)告诉我们。在2006年该网站更赢得有“网络奥斯卡”之称的WebbyAward观光类首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