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暑假已至,“有偿补课”再念“紧箍咒”。近日,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划出6条“红线”,包括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有偿补课等,对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现象将重点查办。
确保执行力度
年年暑假,年年“禁补”。就以往的经验看,制止中小学校和教师暑期违规“有偿补课”,国家和地方缺的不是“禁补令”“高压线”,而是“禁补令”的直接执行力度和有效实现途径。
整治、严查“有偿补课”,关键的两点就是要疏堵结合,既为暑期师生丰富暑期生活出招,又要在提升“有偿补课”自觉严格监督意识上下功夫。第一,釜底抽薪,丰富师生暑期文化生活,用疏的方式遏止“有偿补课”。第二,加大失职成本,严格明确监督不力问责制度,用“堵”的方式加大以往“有偿补课”监督问责不力成本。
提倡“无偿补课”
禁止“有偿补课”终究是一种“堵”的方式,但正如大禹治水需要疏堵结合一样,治理“有偿补课”自然也不能全部依靠“堵”,也要采取“疏”的方式。
所谓“疏”的方式,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利用假期组织部分教师开展“无偿补课”活动,让“无偿补课”取代“有偿补课”,将对教师的表扬奖励、职称评定倾斜等政策取代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分等,还能解决部分家长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的隐忧。“有偿补课”变“无偿补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面对“有偿补课”禁而不止的现实,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可以换种思路,尝试一下“无偿补课”呢?
让“两头热”降温
除了教师一方的利益驱动外,有偿补课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买方市场”,也就是学生家长。正是在家长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心态的“激励”下,正是出于以补课提高成绩的寄托,才使得“有偿补课”变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买卖。所以,家长们甘愿为教师充当逃避查处的“挡箭牌”,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有偿补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此,我们的家长要明白一点:课堂才是教学的主阵地,家长拿出大量的金钱,其实买到的只是孩子正常上课就应该享受到的教学。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应该成为反对“有偿补课”的一方,而失去了家长们“捧场”,教师的“有偿补课”生意必将惨淡。由此可见,家长对有偿补课的理性认识和观念的转变,甚至比禁令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