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埋钱到烧钱
焚烧纸钱是何时出现的呢?
目前有关烧纸钱的记录最早出现于唐朝。《旧唐书》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玙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近于巫觋,由是过承恩遇。”讲的是唐玄宗宠臣王玙烧纸钱的祈福的事。
但是最初焚烧纸钱的习俗流行于民间,官宦阶层并不喜欢这种山寨的方式,反而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不敬。《旧唐书》已经明言焚烧纸钱“近于巫觋”。士大夫们甚至有颇为激烈的言论。如欧阳修感叹过:“如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天子而为闾阎鄙俚之事者多矣!”
欧阳修对焚烧纸钱的反感颇有道理,因为焚烧纸钱和寒食不生火的礼制有着极难调和的矛盾。
唐朝以来,在死者忌日之外,寒食节已成为最重要的祭扫节日。多数人认为近现代清明节扫墓的前身的前身即是寒食祭祖。寒食节源于先秦时期,古人认为春季龙星出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要禁火。人们在此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干粮,称为寒食。后来,在农历三月这一时期禁火便成为习俗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至于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仅仅是民间传说,与寒食并没有直接证据关联。
而在禁火的寒食期间公然点火焚钱,也难怪士大夫们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了。
但是唐宋以降清明和寒食的混淆却为焚纸钱扫除了不少道德压力——清明与寒食是两个节日。寒食原本在清明前一两天。寒食禁火完毕后,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但是到了唐代宗年间,朝廷颁布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宋朝以后清明和寒食混淆愈加严重,成为一个节日。寒食禁火习俗由此崩解。结果就连曲阜孔家也参与了焚钱运动——《事林广记》记载,曲阜孔家“凡寒食日尊长率内外族人诣祖林自先圣坟而下遍诣诸坟祭享各献楮镪。”(楮镪即焚烧用纸钱),彻底“自甘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