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久远
文化内涵丰富
一颗小小的珠子,除了装饰功能外,在古代还充当了很多角色——族群的区别、身份的标志、财富的象征、护身符的意义等,更由于其方便携带,成为在时间和空 间跨度上最广泛的贸易品。良渚遗址管理区申遗处处长、考古学家蒋卫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古学家的关注和研究角度与藏家迥异,他认为,高古珠上所凝聚的历 史信息和蕴含的文化及艺术内涵,是人们喜爱它们的最大原因。
珠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几乎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从黄河流域的大汶 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到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再到内陆地区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均有兽骨、玉料、玛瑙、绿松石等材质的珠子出土。 到了夏商周,特别是周朝,珠子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人们流行戴组玉佩——由多件不同种类的佩饰穿缀在一起的玉器组合。贵族们通常将组玉佩的最上端挂于 颈部,置前胸一直垂到膝下。佩戴这样的组玉佩,走起路来,佩玉相撞,发出互相碰击的铿锵之声,以此作为步伐的节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气度越 非凡,从而显现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气度;同时在行走时倾听玉声,联想玉德,提醒自己恪守礼制。而将组玉佩中的主体玉璜或玉牌等连缀在一起的就是各种玛瑙珠、 玉珠、玉管,它们的连结令组玉佩的材质和色彩搭配有序,显得典雅而庄严。
蒋卫东曾在其著书《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中介绍, 珠子早期功能是装饰,以单颗装饰为主,颗粒较大,而把几颗、几十颗、乃至几百颗珠子、珠管连成串,组成装饰品,是从良渚文化时期开始。“玉管、玉珠在良渚 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它们或单独组装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前到脚端的多个位置;或与玉璜复合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头部或胸腹部,应为头饰或胸饰; 或与玉坠组成佩挂饰,出土时一般位于胸腹部或手腕部。体量很大的玉珠串、玉管串是从最高等级的墓葬里出土的,除了纯粹的美之外,还带有财富、身份和权力的 象征。”
此后,珠子从材质到形制都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一方面是对高古珠玉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佛教文化的兴起、礼佛的需要有关。 “很多装饰玉器,从原来的追求美观逐渐演化成赋予神奇的、特殊功能的材料,珠串开始在特殊场合使用,尤其是和璜等串联一起的组佩件,在宗教场所里使用,就 像现在佛教僧侣和信徒佩戴的珠串,不仅仅是装饰,还是礼佛必要的道具。”蒋卫东介绍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