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进入中国
牛亚华介绍,中国最早对青霉素开展研究的是国民政府卫生署下属的中央防疫处。
1941年秋,在中央防疫处一次例行的文献报告会上,当时任技士的魏曦报告了钱恩和弗洛里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有关青霉素研究文章,引起在场人员的极大兴趣,决定开展青霉素的研究工作。
第一步是要找到能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他们受云南霉豆腐制作方法的启发,考虑到霉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就利用闲暇时间从鞋靴、旧衣、水果、古钱及其他一切可能之处收集霉菌。无论在何处发现就立即取来涂到培养基上,经过上百次试验,共获得10余株能产生抗生素的青霉菌。1944 年春,汤飞凡和黄有为利用应邀到印度调查公共卫生及生物制品情况的机会,带回9种英美生产的青霉菌,与国内分离的菌种一并研究。
战争年代,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他们缺乏必要的研究设备和资料。尽管美国的青霉素研制工作日新月异,但这些消息很难传入我国。一方面当时我国处于敌人的封锁之下,科学界与国外的联系中断,更主要的是美、英两国的青霉素生产严守机密,想获得有关情报并非易事。
中国的科学家们自制设备,摸索研究方法,经过不懈努力,在1944年9月5日生产出了第一批青霉素,仅5 瓶,每瓶5000 单位。其中两瓶送往重庆,两瓶分送英、美两国鉴定,均获好评。后来陆续生产少量产品,经临床试验疗效很好,毒副反应很小。当时在中国访问的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曾著文也描述了中央防疫处在艰苦条件下认真开展科研工作包括青霉素研究的情况。
抗战胜利后,美国医药助华会捐赠中国一条小型生产线,中央防疫处得以单独开建青霉素制造室,1947 年元旦落成。
青霉素制造室安装了美国的设备, 包括发酵、提炼以至冷冻真空干燥等器具,较为完备,做试验和研究都适宜。研究者们立即开始了工业化生产的实验。但是,战后的中国,百废待兴,电力、原材料等十分缺乏,尤其发酵用原料玉米浆,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家们试验用市场上常见的棉籽饼代替玉米浆获得成功。到1948年,实现了年产20万单位的青霉素1万多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和国家对抗生素的生产和研究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
在众多科学家努力下,先后解决了青霉素发酵的原料问题,青霉素结晶问题,发酵过程中杂菌污染等一系列问题。1953 年5 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生产抗生素专业工厂——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抗生素工业已初步建立。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实现,是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