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美丽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西山的“中科院长春人卫站天文科普基地”,毗邻净月潭水,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但也正是这片静谧的小院子,时常会引来喧嚷的人群。
“从1991年开始,长春人卫站就开始举办较大规模的天文科普活动,累计接待了数万人次参观和学习。”刘承志介绍说。也正是这些规模较大的科普宣传活动,引起了当地政府对于天文事业发展的重视,同时也向社会民众宣传了我国天文事业的重要性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如果你是天文爱好者,你会发现自己简直进入了“百宝箱”——在这里,有许多难得一见的天文“装备”。2006年,科普基地引进安装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精密教学仪器S-10B型天象仪,建成了东北首家对外开放的天象厅;同时,还有30多架天文科普望远镜,供天文爱好者亲手操作观测天文奇观。
在这里,你能看见100多块最新的知识展板,并有专业人士进行讲解;你能听到许多从事多年科普工作的专家不定期作的科普报告;你还可以到科普基地影视厅观看精彩的科教片;而这其中最吸引人的,恐怕要数净月公园中的科普林区和画廊,置身其中,美轮美奂。
“从科研走向科普,长春人卫站打造的天文科普品牌,为我国未来在各地全面推开天文科普活动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也为我国天文事业走向民众心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刘承志说。
天文事业的中坚力量
回顾发展历程,虽不是亲历者,刘承志也如数家珍。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此,中科院依据1957年12月11日签订的中苏两国科技合作协定,成立了我国人造卫星观测网络。
1957年10月,长春人卫站随之开建。成立之初,长春人卫站以目视光学观测为主,主要任务是跟踪观测原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