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2日,笔者来到大庆油田采油三厂三矿北四联合站油站采访。大热的天,班长刘革庆正带领几名女工蹲在泵房里研究如何提高加盘根的速度。本来今天没班的女工高慧兰一遍一遍琢磨操作要领,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所有的操作步骤。
他们说,这些天矿里正在搞基本功训练,他们的标准是,不仅要会干活,还要动作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如果能被选上参加厂里的大赛,考好了,披红戴花给重奖,还有记者采访,那场面真是露脸儿。
高慧兰说,尽管自己是个老工人,操作规程和动作要领早就烂熟于心,但还要加把劲,争取更完美!
心直口快的刘班长说:“这些年单位对技术培训真够重视的。建了那么好的培训基地,买了那么多的技术书,每年对各个工种都有雷打不动的培训。让大家伙儿脱产学习,好吃好喝,还不花自己一分钱,这样的好事哪找去?这不是福利,啥是福利?”
女工石秀兰抢着说:“再说,公家让咱学习,把岗位上这点事整明白了,真有事时心里才能不发慌。这本身就提高了工作的安全系数!”
当笔者问:“你们觉得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呢?”一下子,大伙儿打开了话匣子:“培训学习好事是好事,但是,我觉得照本宣科,不联系实际肯定不行!”
“填鸭式”的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技术水平两极分化肯定也不行!”
“培训就是要哪壶不开专提哪壶才行!”
高慧兰说:“据我了解,咱们从去年开始在全矿300多名操作工人中间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员工岗位技能评价写实工作,对每个人到底会干啥不会干啥认真摸底“过筛子”, 通过调查写实,员工到底啥水平,究竟会点啥,还差啥,员工自己清楚,单位心里有数。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每个人的目标,再因人定向施教,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用了大半年,已经完成了采油、集输两大工种的人人过关。这个办法就挺见效。反正我正好把计算机操作这一项原来的“瘸腿”科目补齐了。”
笔者感到,我们这样大企业的培训,并不缺乏完善详实的制度,甚至包括国务院征求意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中很多条款,我们都已经在实施中了。尤其每年在培训经费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在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说都是先行一步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得到落实?这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而培训效果好坏直接决定了职工是否学到了真本领,从中得没得到真实惠?
修改了一下,请老师们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