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5 15:32:58
|
查看全部
切入点
在社会变革时代,会有一些“顶级”企业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
20世纪初,美国一些企业曾经面临相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创立了“公共关系”这门学问。当大企业不幸“中标”成为社会“出气筒”时,公共关系让社会了解了真相。
而现在是网络时代,传统的公共关系已经失效。近两年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国企业普遍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在连锁跳楼事件中,富安公司不幸被网民“押上审判台”,而我们看到了富安公司在网络时代的无助。
既然事件是通过网络扩散的,那么,问题也只能通过网络解决。既然很多问题都只是正常问题,而只是富安被过度关注了,那么,就必须让公众了解真相。很可惜,富海公司采取的多数措施,都只是使它更加被关注,从而更加难以从公众视线中脱身。
[专家评析]
富安需要对员工队伍进行知识技术升级,从用工大户升级为技术大户,使集团成为以技术立世的企业。
企业不仅仅是生产产品
文/李 刚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经问松下公司新员工:“松下公司生产什么?”当大部分的新人回答“松下电器”时,幸之助先生予以否定:“松下公司生产的是‘松下人’。”
在数十年前,松下幸之助曾为松下公司制定出250年的企业发展规划,他首先提出培养“松下人”的战略要求,希望通过培养一支优秀的松下人军团来缔造出松下帝国。幸之助先生不仅为自己、为松下公司、更为全体松下员工塑造出宏伟愿景,使每一位松下人树立起人生的梦想,并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工作。
对比松下公司,案例中的富安集团是一个缺乏愿景、员工缺乏梦想的公司。就像案例中的乐红、刘军和小兰一样,富安集团近40万“80后”、“90后”员工,是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崇敬,从大学、深山、农村告别父母千里迢迢进入企业工作,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这是他们生命的动力。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们的梦想破灭了。没有休息时间、没有文化生活、没有希望和未来,有的仅仅是看不到尽头的加班,人心已死,生命就失去价值。这是富安集团董事长胡敏先生所面对的生命危局。
应对策略治标不治本
20多年将富安集团铸造成世界最大代工企业的过程中,胡敏没有为这个企业注入一种与时代同步的企业文化,没有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与梦想的员工队伍,更没有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广大员工升级为有知识、有技术的产业技术工人。
20年后的今天,富安集团仍然采取20年前的生产方式——通过大量农民工的简单装配性生产,为豪华的世界品牌提供精美而低廉的产品加工服务。特别是对生产豪华品牌产品的“90后”一族员工,他的30%加薪、封闭宿舍阳台、签订不跳楼协议、员工宿舍管理外包等方式,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他没有从公司战略高度分析他和富安集团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也没有从战略竞争角度研究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对“90后”员工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使胡敏及其富安集团在未来付出的代价将远远高于这次“跳楼门”。
商业模式的创新
鉴于以上分析,我建议胡敏与他的管理团队采取以下策略,挽救那些年轻的生命和庞大多病的富安集团。首先,重新研究富安集团未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企业,是成为一家受员工爱戴、世人尊敬的公司,还是成为一家缺乏愿景、没有梦想、病毒性文化盛行的企业?在此基础上用公司愿景统领企业的战略再造,用愿景鼓舞每一位富安人。
其次,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正逐渐丧失人力成本优势。富安集团以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商业模式所构建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胡敏先生需要调整富安集团发展战略,用现代商业性理念开展商业模式的创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通过对员工队伍的知识技术升级,从用工大户升级为技术大户,使富安集团成为以技术立世的企业。
再次,在全球一体化环境下,未来企业的竞争核心是人。企业不仅仅是生产产品,更重要的是生产出优秀的员工。胡敏先生应更新企业经营观念,树立现代经营意识,领导富安集团建立起青年员工发展培养制度,使每一位员工能够通过既定通道获得成长与发展,重新帮助广大员工点燃心中理想火焰,引导“90后”一族踏上正确的人生旅途。
胡敏先生以及所有的企业家需要牢记:企业经营的不是产品而是有生命、有创造力的人。一旦失去人,企业就不复存在。
[专家评析]
富安需要对员工队伍进行知识技术升级,从用工大户升级为技术大户,使集团成为以技术立世的企业。
企业不仅仅是生产产品
文/李 刚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经问松下公司新员工:“松下公司生产什么?”当大部分的新人回答“松下电器”时,幸之助先生予以否定:“松下公司生产的是‘松下人’。”
在数十年前,松下幸之助曾为松下公司制定出250年的企业发展规划,他首先提出培养“松下人”的战略要求,希望通过培养一支优秀的松下人军团来缔造出松下帝国。幸之助先生不仅为自己、为松下公司、更为全体松下员工塑造出宏伟愿景,使每一位松下人树立起人生的梦想,并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工作。
对比松下公司,案例中的富安集团是一个缺乏愿景、员工缺乏梦想的公司。就像案例中的乐红、刘军和小兰一样,富安集团近40万“80后”、“90后”员工,是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崇敬,从大学、深山、农村告别父母千里迢迢进入企业工作,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这是他们生命的动力。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们的梦想破灭了。没有休息时间、没有文化生活、没有希望和未来,有的仅仅是看不到尽头的加班,人心已死,生命就失去价值。这是富安集团董事长胡敏先生所面对的生命危局。
应对策略治标不治本
20多年将富安集团铸造成世界最大代工企业的过程中,胡敏没有为这个企业注入一种与时代同步的企业文化,没有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与梦想的员工队伍,更没有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广大员工升级为有知识、有技术的产业技术工人。
20年后的今天,富安集团仍然采取20年前的生产方式——通过大量农民工的简单装配性生产,为豪华的世界品牌提供精美而低廉的产品加工服务。特别是对生产豪华品牌产品的“90后”一族员工,他的30%加薪、封闭宿舍阳台、签订不跳楼协议、员工宿舍管理外包等方式,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他没有从公司战略高度分析他和富安集团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也没有从战略竞争角度研究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对“90后”员工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使胡敏及其富安集团在未来付出的代价将远远高于这次“跳楼门”。
商业模式的创新
鉴于以上分析,我建议胡敏与他的管理团队采取以下策略,挽救那些年轻的生命和庞大多病的富安集团。首先,重新研究富安集团未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企业,是成为一家受员工爱戴、世人尊敬的公司,还是成为一家缺乏愿景、没有梦想、病毒性文化盛行的企业?在此基础上用公司愿景统领企业的战略再造,用愿景鼓舞每一位富安人。
其次,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正逐渐丧失人力成本优势。富安集团以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商业模式所构建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胡敏先生需要调整富安集团发展战略,用现代商业性理念开展商业模式的创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通过对员工队伍的知识技术升级,从用工大户升级为技术大户,使富安集团成为以技术立世的企业。
再次,在全球一体化环境下,未来企业的竞争核心是人。企业不仅仅是生产产品,更重要的是生产出优秀的员工。胡敏先生应更新企业经营观念,树立现代经营意识,领导富安集团建立起青年员工发展培养制度,使每一位员工能够通过既定通道获得成长与发展,重新帮助广大员工点燃心中理想火焰,引导“90后”一族踏上正确的人生旅途。
胡敏先生以及所有的企业家需要牢记:企业经营的不是产品而是有生命、有创造力的人。一旦失去人,企业就不复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