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锌业一厂 不拘一格搞创新
国家一直在号召大众创新,公司也一直鼓励职工创新。不过我总认为创新是高大上的事情,是科研人员的事情,与我们普通工人无关。可到锌业一厂走了一圈,我的观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顺着锌业一厂焙烧炉的安全通道一路走来,就能看到很多设备加装了自制的东西。压力膨胀器的排水管道安装了用粗钢管自做的减压器;平台四周栏杆上用废旧皮带替换了钢板;四号皮带上加了两个废钢材制作的工作平台;卸灰阀竟然装上了翅膀:锅炉人口门下加了自作的托盘;连加药泵都装上了铝制的托油盘;刮板链条下加了接油槽......
这一切让人感到目不暇接。因为改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看不过来也说不完。有些东西看起来还有点粗糙不过确实很实用。
在一工段值班室,就创新这个话题向段长李双才求解。他递给我一份资料,让我先看看。我一看,是《合理化建议汇总表》,什么锅炉汽包压力水位变送器伴热管疏水阀管道往西移位;刮板头轮观察孔改大;照明共用开关分离;精矿仓下层侧面人孔盖改成了活动门;取消炉前平台处开关;工段低压空气阀门移至储气罐入口;溢流口处照明线开小孔进入房内,减少维修次数;高位水槽顶部安装机械式浮球液位计;1#、5#刮板过道加设窗口增加亮度;西泵房冷却塔建议改为阶梯式楼梯;炉气出口与锅炉用气断开,与炉前高压气管道连接;乙炔存放区加装防爆灯;炉前东抛料口增加高压风管道,便于处理炉况;在中间仓顶部,焙砂仓旁通阀门经常漏料处糊玻璃钢;中间仓东南角人孔建议改到东北侧,制作成密封效果好的人孔......这些合理化建议,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几十条,直让我看的有点眼花缭乱。
“你实际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的合理化建议很多,通过职工们提的这些建议,我们改造了很多东西。所以说创新,在基层就是不断的改变,不断的将不方便操作的事情变得容易操作;将不安全的地方改的安全;将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变成劳动强度小的,把低效率的工作变成高效率。”李段长这样说着自己的看法。”
的确,他们改造的东西还很多。吊运种子焙砂工作,他们用一吨的大袋代替普通的编织袋,用液压小推车代替平板车,就达到了用工时间少,劳动强度低,物料不抛洒这些效果。还因为大袋子可以重复使用寿命达到五年,每年光节省编织袋费用就达到一万七千多,这种代替达到了需要的效果,这就是创新。
球磨机岗上的喷射泵罐子里,以前的雾化管是由¢50不锈钢管及¢25不锈钢管组成。这些不锈钢管经过长时间焙砂的高速冲刷,就磨损坏掉,每次维修时机修工必须进入喷射泵罐体内,由于空间狭小,既不安全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再就是耽误了设备的正常使用。他们就把雾化管改在了罐子外面,并用普通¢50焊管代替了不锈钢管。就说这碳钢管代替不锈钢管,仅这一项每年可直接为公司节约材料费用16568元 。还有在取掉雾化内管以后,设备再出现故障时,维修工不用在进到泵体内作业,在泵体外边直接就可以更换,改造前维修工换一次喷射泵内圈需6小时,改造后只需1.5小时。从维修时间,材料费用,安全要求,维修难度这些方面达到了需要的效果。像这些事情比较多,一时半会也说不完。
这些改造来自合理化建议。能有这么多的合理化建议是得益于公司实施的合理化奖励制度。分厂把合理化建议分为A/B/C三类,鼓励职工对设备、技改、现场、安环、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且按建议的重要程度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集团公司每年还要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选,对创新成果优秀的单位和个人都给予很高的荣誉和奖励,职工们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转换成了成果,提建议的热情也就空前高涨。“
以前,机修工经常出现不好叫,叫不动的现象。虽然也经过多次整合,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次分厂把机修工维修工作进行了细分。本区域内设备正常维修工作做完以后,把本来由外部单位加工的活,让他们承包,也就是对内承包。这样一来有几个好处。一来,对内承包费用要低很多。二来,机修工工作量虽然大了,但工资收入也提高了。三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也提高了。他们更快的完成份内维修任务,然后就可以去承包额外的工作。这也是创新,属于管理创新,就是把维修工作量与收入挂钩。
另外,他们与商家合作搞节能降耗。像排烟机的能源模式,改传统液力偶合器为高压变频器.节电约17%-23%。商家免费提供设备,公司按照节省的电费给他们一定比例的收益。这样合作以后公司不用投入一分钱就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这也是创新,还实现厂商合作共赢。
再一个就是自动化改造。比如鼓风机实现自动化改造以后,不但节省了人工,而且达到了更精确和更好操作的目的。据李段长讲,自动化改造这一块,硫酸工段更多。硫酸工段的节能泵改造、电解工段错峰用电等,都是创新。要知道,创新是一个积少成多的一个过程。去年锌业公司能盈利一个亿,与职工们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关系,也是公司所有职工们创新成果的结晶。
总不知道基层员工的创新工作该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创新?感觉不是研究高精密设备就应该是从理论上得到突破。访问完李段长以后,我明白了,其实,创新之路就在脚下,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里,只要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也许,一个好的想法就是创新的开始。(杨中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