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4|回复: 0

查摆作风要从“心”开始

发表于 2015-7-17 09:47: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前,兖矿集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已进入更深层次阶段,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在思考如何写好“三严三实”研讨材料。撰写材料的过程,是深入学习体会并认真实践“三严三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照自身作风开展自查的过程,是勇于剖析自身、深挖思想根源的过程,也是明确努力方向、明晰整改举措的过程。材料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对“三严三实”深刻内涵领会得透不透彻,在于对自身作风问题是否找得准、原因是否挖得深、整改措施是否定得实,其核心还是要找准、查实自己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否则字面再华美、文采再飞扬也不能让人信服。本人阅读大量的研讨材料得到一个启示就是,查摆作风问题必须从“心”开始。
    “推心置腹”查准。问题查摆准不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心谈心的力度大不大。班子成员之间,和部门负责人之间,大家朝夕相处,彼此最知根知底,缺点和毛病看得都比较清楚,面对面地坐下来,推心置腹,讲讲心里话,有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又有真诚健康的相互批评,既可以增进感情,又能够得到善意的提醒和帮助。同职工群众谈心,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和评议,仔细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就能听取和掌握基层最真实的情况,这样问题查摆才具体、才能落地,不至于产生“讲起来漫无边际,改起来无从下手”的现象,只有把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也才能取得实效。
    “扪心自问”查深。问题查摆深不深,很大程度上取决自己能否深挖根源、扪心自问。“问题”常常“躲”在“习以为常”的背后,作风问题的最大难点,也正是由于习以为常的心理作祟。感觉不是问题,往往是很严重的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摸着自己的胸口,在内心深处,问一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是否牢固;问一问自己的群众立场稳不稳、群众感情深不深,是不是真心同职工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问一问自己的党性观念强不强,是否能顶住各种不良诱惑,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问一问自己是否能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敢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只有这样深触灵魂,从根源上明荣知耻、激浊扬清,才能使作风顽症最终得以根除。
    “剖心析胆”查实。问题查摆实不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待问题的态度。通过对很多党员干部自查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存在查找问题不准、不实的现象:有的避重就轻,谈工作问题多、触碰作风问题少,笼统问题谈的多、具体问题涉及的少,谈“共性”的问题多,谈“个性”的问题少,强调客观因素多,分析主观原因少;有的见事不见人,只查问题不查原因,只查表面不查实质;有的同志批评党内腐败现象和社会不正之风多,指出个人的问题少,给人的印象是党风、社会风气不好,而自身则是很干净的。这实际上都是讳疾忌医的心态。虽说作风问题有普遍存在的共性,但如果具体到某个单位、某个部门或者某位党员干部,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承担的职责不同等原因,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形式也必然各异;一些表面看似相同的问题,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也可能各不相同。如果只查摆那些“会议多”、“评比多”之类的大众问题,或者找一些“对作风建设重视不够”、“群众观念比较淡薄”之类的共性原因,甚至把上级点出的普遍问题简单地加以复制,将其他单位、其他人的查摆结果移花接木,当成自己的突出问题……那么,对照检查的结果必然是“千人一面”、“千人同病”,却唯独不见自己。倘若据此制定整改措施,势必如庸医用药,难以对症,可能会产生“走过场”的恶劣影响,引发职工群众的不满和反感,影响整个活动的成效。
    研讨材料写得好不好,体现着一个人的态度、境界、素质和水平,也决定着党员干部能否通过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在思想政治上有提高、在转变作风上有成效、在联系群众上有进步、在自身形象上有改进,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花大力气,认认真真查摆自己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才有了写好材料的前提和基础。(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  杨宝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