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7 17:32:20
|
查看全部
人才国际化:国内很多大企业的高管人才团队情况不容乐观,企业后备人才非常匮乏,尤其是企业的接班人状况另人担忧,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老面孔老领导老下属,老下属跟随老领导、老领导用老下属用着放心(所谓的心腹),我们不否认这样的模式也可以做好企业,(根据国情特色想干成事必须要有一帮人)但是这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有些不合拍的地方,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层都是土生土长的,没有国际化经验在走国际化道路的时候难免遇到挫折多走弯路交学费,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哪个企业没有交过昂贵的学费?企业应该未出国门就已经人才国际化,企业的高管来自大型跨国公司,或者曾经在某个跨国公司做出过骄人的成绩,具备多年的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经验,熟悉国际市场对各个国家的政策掌握的很熟练,这样企业走出国门就会少栽跟头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平安保险集团就是一家本土的国际化公司,不出国门被世界多个权威机构认可的国际化大公司,还被英国著名的金融时报评为亚洲最佳治理保险公司,(日本的保险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佳保险治理公司在中国,说明平安公司的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那些走出国门的形式上国际化的企业反而没有获得认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平安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国际化,企业的人才国际化(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50%以上来自海外,在跨国公司做出骄人业绩的行业佼佼者)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国际化,其它高喊走国际化之路的企业却没有国际化的人才,企业还是沿用多年的老掉牙的经营管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还是一个人说了算一个人的思路,一人拍板一呼百应的治理结构怎么能够称的上国际化的企业呢?只是企业的头为了突出自己的名气才走国际化的路子。真正的国际化是快速发展的企业,表面国际化的企业在海外有分支机构的是亏损是赔本赚吆喝的企业。
品牌国际化:中国目前有十大世界级品牌,依我看十家中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也不过三四个,在十大品牌中企业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太少,(银行为例国有四大银行就是大,没有经营特色。相互的业务你能做我也行,缺乏创新。比较有特色的中信银行在投资理财方面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其它同行不能相比。招商银行在服务与创新方面走在同行的最前面,其它的银行谁能记起有什么独树一帜的方面吗?)品牌的国际化是企业纵横世界的通行证,在世界市场呼风唤雨所向披靡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品牌,很多企业在国内市场业绩平平,品牌的知名度很高美誉度很低顾客的偏好度更低,在国内市场已经没有办法突破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便另谋出路走出国门去“淘金”。
我们可以看一看真正国际化的品牌在本土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处于领军地位或垄断地位后再进军国际市场,开发新市场都是战略投资是先亏损后赚钱,有些企业都要做好亏损数年的准备储备数十亿的资金等着战略亏损用,而我们的企业是走出国门就想赚钱,根本没有准备好亏损的资金所以企业在国外处处陷入被动。企业走国际化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应该在积蓄到足够的实力以后是建立在与洋企业争个高低上下以后再出国门,待企业在各个方面已经具备国际化的条件以后再到国外去收购,去兼并去合资去建厂去找合作伙伴,在本土都打不过人家到人家门口就更不行了。
营销战略国际化:我们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跨国公司进入一个市场都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计划和步骤行动,开始的时候做一些让人很不理解的举动,或者是默默的悄无声息的夺取市场,每一个行动都是为战略服务的,等跨国公司把事情做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你明白了也晚了,在进入一个新市场之前做好战略规划与战术方案,兵法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谋而险动是非常危险的,上兵伐谋没有完善的应对方案和行动策略是很容易失败的,象迪斯尼乐园在考虑到中国开辟市场的时候,在中国考察了十五年,洋快餐企业也考察了五年之久,还有美国的柯达企业争取市场的策略是全行业收购,(当然数码时代了柯达企业吃了哑巴亏)而柯达的老对手富士公司是首先准备亏损15亿美金把中国的企业挤跨,事实证明这两个胃口特大的企业没有成功。中国的企业到国际市场去开辟市场应该为之振奋,但是走出国门的企业都是因为不熟悉其它国家的经济、政策法规与地域经济和当地的情况所致,这些都是考察不周调研不细致的原因,是经营决策草率的原因,这些问题只要谨慎小心都可以避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