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3|回复: 1

制造企业谨防技术创新的陷阱

发表于 2015-7-17 17:37: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要支撑的制造比较优势,使中国制造普遍面临着低利润的尴尬和可持续的危机。从长远看,中国制造要想由大变强,必须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迁,而技术创新能力则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普遍性短板。

    我们需要创新,我们渴望更多的华为、比亚迪等中国创造的奇迹,使中国制造可以游刃于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前沿舞台,而不再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

    可是,愿望和激情不能成为我们企业决策的全部。就像2000年的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是趋势、是未来、是必然,但不总是鲜花和掌声,更不是企业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企业的经营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华,一如当年的网络泡沫,技术创新解决不了多数中国企业当前的问题,解决不了中国制造现实的瓶颈。

    我们必须谨防技术创新的陷阱。

    创新不等于领先

    残酷的市场竞争,逼迫我们必须要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领先是我们能够想到的最直接和有效的路径。于是,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挥金如土”,华为、奇瑞、诺基亚等企业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销售收入的10%。

    但是,事实表明(如下表举例),即使率先完成了技术创新,但并不能保证企业就能取得领先优势。



来源: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37:46 | 查看全部
创新不是企业成长的唯一途径

    分析日本、韩国和台湾企业的崛起,作为市场曾经的追随者和落后者,他们大多都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代工到创造的艰难成长历程。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业也在积极地进行技术引进,但是我们的引进却存在两个致命的偏失,一是重硬件轻软件(技术和管理),二是重引进轻吸收,结果往往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因此,尽管我们积累了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还没有真正出现一批世界级的制造企业,中国的整体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还有不小的差距。对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我们当前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是以持久战的心态进行脚踏实地的模仿与学习,积累提升我们在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流程、基础材料、基础机械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精益制造、柔性制造等的基础技术能力与制造能力,实现企业的茁壮成长。

   中国的市场,是个多层次多结构的不平衡市场。我们的发达省市已经达到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我们的落后省份还和乌干达这样的落后国家在一个起跑线上。东西部的差距、城乡的差距以及日益融合的国际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大纵深的市场舞台。在这个舞台中,我们既需要能够挺进欧美的创新产品,也还大量需要满足我们西部和农村广大市场需求的基础性传统产品,这些传统产品比拼的不是创新性和科技含量,依然是传统的成本质量。面对如此纵深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不是我们成长的唯一选择。

    从产业分工看,个性化的过剩经济,导致了企业的竞争是柔性和速度的竞争。规模不再是优势,单个企业的能力也越来越难以支撑日益复杂而残酷的柔性与速度的要求。于是,企业开始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而把不擅长的能力通过供应链的强强联合予以弥补,通过供应链形成虚拟企业来提升竞争的柔性和速度。技术研发、制造、营销、服务都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当然,能力的稀缺性造成了供应链每个环节的利润分享并不均等,出现了所谓的“微笑曲线”。但是,立足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做强,至少有稳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而想在价值链上全线作战,我们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境,对于成长中的企业,必然是一场胜算不多的恶战。如何选择自己的核心能力做强,我想,创新不是唯一的选择,就像柳传志所说的,华为和联想都在攀登珠峰,华为选择了技术创新的道路,就像从珠峰陡峭的南坡登顶,而联想选择了贸工技的道路,就像从相对平缓的北坡登顶,道路不同,但最后都会殊途同归。

    创新是刀尖上的华尔兹

    成功的创新,能够让企业实现华丽的转身,甚至跃迁为产业的领跑者。但是,技术创新就像刀尖上的华尔兹,如果没有扎实的脚底功夫,转身的冲动只会加剧刀尖的刺伤,甚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事实上,技术创新的成功率是相当低的,即使在美国,基础性研究的成功率仅为5%,技术开发的成功率也仅为50%。根据曼斯菲尔德对美国三家大公司的调查分析,60%的创新能获得技术上的成功,但只有30%的项目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而最终只有12%的项目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

    而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具备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需要投巨资于研究开发中,需要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在创新完成后,企业需要自行研制相关的专用设备进行量产,需要自行培训特殊技能的员工。产品上市后,还需要巨资进行市场培育宣传等等。更为苦恼的是,新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什么时候才能商业化成功,以及能否创造经济效益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创新是一个如此高风险的冒险,就需要我们每个企业谨慎审视脚底下的功夫能否承受创新之重:

    -我们是否有明确的创新战略?有效的创新机制?

    -我们能否识别出真正有商业价值又适合企业能力的创新机会?

    -我们是否有能力进行创新的持续投入?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支撑我们的创新?

    -我们的创新模式合适吗?组织结构合理吗?激励有效吗?

    -我们创新项目能够很好管理吗?能如期完成吗?

    -我们的创新产品能否顺利转产或量产?与原有的产品制造体系冲突吗?

    -我们为创新产品的营销做好准备了吗?

    -我们的企业文化支持创新吗?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应对创新的危机和风险?

    -…

    我们期待中国创造早日到来,我们更希望在路上的企业能避开技术创新的陷阱,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