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成最长厄尔尼诺事件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回事呢?“形象地讲,就是大海阶段性地‘发烧’。就像人会感冒发烧一样,大海‘发烧’也会造成各种不适,需要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以改变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这个‘治疗’过程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气候异常。”丁一汇解释说,其气象学定义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现象。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原意是“圣婴”(即耶稣)。相传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渔民注意到,每隔几年,当地海水温度就会异常地持续变暖,导致性喜冷水的鱼类大量死亡,渔民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出于迷信,古印第安人将其称为“圣婴”,表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考古证据显示,厄尔尼诺已发生了1.5万年。
对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目前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丁一汇介绍说,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6个月以上就确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平均来看,厄尔尼诺3到5年就要来一次,一般每次持续12个月左右,但也有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的情况。
对于此次厄尔尼诺,世界气象组织上月15日发布的简报显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在高于平均值1℃至1.5℃间浮动,表明目前厄尔尼诺处于中等强度,并预测有可能在未来数月达到强厄尔尼诺水平。
其实早在去年5月,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就在国际上首先确认了本次厄尔尼诺事件。丁一汇表示,此次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其水温不像往年那样“一路高升”,而是经历了3次发展和2次趋缓或停顿过程,东太平洋海温还一度有“退烧”迹象。从过去12个月对监测海域水温变化的研究来看,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持续到今年11、12月,成为历史上最长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