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桑的两个实验小组也在arXiv网站上公开了类似的研究成果。
2月17日,丁洪研究小组把这项学术成果提交给了《科学》杂志。然而,7月16日,《科学》杂志在线刊登了哈桑小组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而中国科学家的论文被意外拒稿。哈桑在电子邮件中回复《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将实验成果向《科学》杂志投稿,审稿中没有收到修改意见。”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该论文在未作修改的情况下被在物理学界极具影响力的《物理评论X》接受发表。随后,丁洪研究小组又在瑞士光源观测到TaAs中的外尔点及其附近的四维外尔锥,这是外尔半金属的另一个根本特性,该研究成果也即将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
理论:中国人的原创
在理论上,中国科学家的原创工作更毋庸置疑。正是中国科学家在拓扑半金属领域中开创性的理论工作,为外尔费米子的产生和观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根据此前的理论研究,外尔费米子可能在“外尔半金属”中被观察到,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外尔半金属。
2011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万贤纲与几名国际研究者合作,通过理论计算预言一种复杂磁结构的铱氧化物可能是外尔半金属。同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团队也预言铁磁尖晶石HgCr2Se4也可能是外尔半金属。但是由于磁性材料的复杂性,这两个理论预言的实验验证都变得非常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