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6|回复: 3

[解词释义] 四诊合参

发表于 2015-7-27 13:25: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即四诊并用或四诊并重,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四诊合参实际上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四诊合参对于全面了解病情,识别真伪,探求本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简介
望、、切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

四诊合参之望诊闻诊

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叹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四诊合参”。只有真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注意事项
只强调某中诊法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的诊法的做法都是不对的。自从王叔和以后,诊脉舌诊都有很大的发展,因而有些医生便出现一种偏向,往往夸大脉诊,或夸大脉诊和舌诊,一按脉,一望舌便判定病情,莽下处方用药,而忽视四诊和参的原则,这是大大的不对。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变的,症候有真象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脉上,有的假在症上,所以临床上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方法。如果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的全面的、详细的资料,辨证就欠缺了准确性,甚至发生错误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只有心中常记四诊合参“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人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医。
相关释义
四诊合参,即四诊并用或四诊并重,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table=706px]
诊断学


诊断学
四诊合参,是指对疾病证候判断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到的全部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探求其疾病的本质。四诊并用,并不等于面面俱到。由于接触患者的时间有限,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有目的、系统地重点收集临床资料,才不致浪费时间。四诊并重,是因为四诊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
由于四诊所搜集到的资料是机体本身、机体与自然界统一性平衡失调在不同方面的具体反应,因此,四诊合参实际上是中医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
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通过四诊所搜集的各种临床资料是辩证的依据。
四诊合参
但是,四诊毕竟是四种不同的诊察方法,它们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搜集临床资料。望诊、闻诊、切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听觉、嗅觉来对病人进行诊察,而问诊则是通过医生与患者或陪诊者,以对答形式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觉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等有关问题,各有其特定的具体内容,不能相互取代。例如病史搜集,头痛与否、饮食口味情况……只有通过问诊才能得知;脉象情况,只有通过切诊才能得知;神、色、形、态情况,只有通过望诊才能了解等。四诊搜集的临床资料作为辩证的依据,一般来说,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能有所偏废,所以不能只重视或夸大某一诊的重要性,而忽视其它三诊,否则就可能造成在诊断疾病时发生与疾病本质不相符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从而影响正确的治疗。
《素问—微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时,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就指出对疾病诊断不能单凭切诊而轻视问诊。
《素问—五藏生成篇》也说:“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更明确地指出“望、闻、问、切,医者不可缺一。”均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从病辨证,是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例如感冒是一病名诊
《四诊秘录》
断,它又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证候的不同,只有辨清病名和征候,才能进行恰当的治疗。这里,要弄清病(病名)、证(证候)、症(症状)三者的概念与关系。病是对病症的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规律的概括。而证,即证候,则是对病变发展某一阶段病人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所得出的有关病因、病性、病位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概括。一个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征候;而一个证候亦可见于多种病。
症,即症状,是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背离正常生理范围的异常现象。征候由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症状组成。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本质。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但这不等于不要辨病,应该把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才可作出更确切的判定。
当然在中医四诊法的形成过程中,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独具特色的舌诊、切诊等,在对某些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病证进行诊断时,也可以抓住足以揭示疾病本质的一症一脉一舌,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但是,这时的一症一脉一舌不能脱离整体失调而单独存在,恰恰是整体失调的集中反映,使疾病本质的症结所在,它们之间是统一的,而并非是矛盾的。
因此,四诊合参对于全面了解病情,识别真伪,探求本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8 07:51:54 | 查看全部
全面了解病情,识别真伪,探求本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8 07:52:02 | 查看全部
问好瑞平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3 16:49:52 | 查看全部
发贴回帖是美德,支持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