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6|回复: 3

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

发表于 2015-7-27 17:16: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大发展时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随着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尤其是高技术、新技术应用中潜在危险常常突然引发事故,使人类生命和财产遭到巨大损失。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劳动保护工作的支撑与保护,在强烈的社会需求下,安全科学作为一项事业,一项工作,开始了在中国科学领域的探索。

  1978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真正开始了。1979年到1980年,钱学森带头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一系列的科学学知识讲座,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安全科学思想的蓬勃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7:17:18 | 查看全部
  “以任务带学科”

  安全科学理论的提出,源于社会的客观需要:一是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要。我国早在20世纪50 年代就曾在高等院校工科本科中设有安全技术类专业或课程教育,在《矿业工程》专业中一直开设“矿山通风与安全”课程,但在长期的安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其理论研究尚处于单一的应用技术层次上。1978 年,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开始筹建全国第一个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机构,1979 年在全国首次招收研究生并于1981 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颁布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在创办该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遇到安全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名称以及学科理论问题,开展安全学科理论研究势在必行;二是“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简称“学会”) 创建与加入中国科协的需要。学会的创立与加入科协迫切需要理论依据,这些社会需要使得安全的学科理论问题(最初称“劳动保护”的理论) 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关于安全科学的建立,可以追溯20世纪80年代初。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劳动保护科学界就开始了对安全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值得铭记的是由当时国家劳动总局领导支持,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具体组织,对我国安全科学的创建和推动产生过奠基作用和巨大影响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两次劳动保护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会议。

  在1982年于(青岛)和1985年于(北京香山)召开的两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了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的框架结构、层次及学科、专业教育等问题。在1982年,首次提出劳动保护是跨门类综合性横断科学。集众家之长,以刘潜为代表的学者群,较系统地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设想。

  1984年,学会申请加入中国科协,加入科协迫切需要理论依据,使得安全的学科理论问题(最初称“劳动保护”的理论) 研究显得非常重要。1985年,《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之一)——发展状况和几个基本概念问题》与《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之二)——关于创建安全科学的问题》的发表,对创建安全科学学科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述,明确了劳动保护和安全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所能发挥的作用或功能,并正式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框架。

  安全科学学科名称的确立,是“以任务带学科”的结果,创办研究生教育,要给学科戴上合适的“帽子”;学会创立和加入科协,要说出它的科学“根基”。就这样,安全科学理论在一次次的论证中得到升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7:17:39 | 查看全部
  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的转变

  安全科学学科名称的确立,与钱学森教授的批评与指导分不开。当初创办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时,所采用的学科名称为“劳动保护科学”。1984 年5 月8 日,钱学森教授在写给刘潜的亲笔信(全文未发表) 中指出:“特别是《劳动保护科学及其学科、专业建设——科学学问题》(指刘潜1982 年的文章名称) 。您既然提到科学学的高度,就得实事求是,讲学科本身的内在联系。我们决不能搞‘部门所有制’,强行把当今归劳动人事部管辖的业务,建立一门科学或一个学科体系。我认为劳动保护工作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第一,劳动生产设备及其体系是安全运转,不出爆炸,不出火灾等……。第二,生产设备与人如何做到高效能地安全生产,这就涉及到劳动者、人,也就联系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据此,刘潜明确提出,劳动保护是工作、是政策、是事业,它本身并不能构成一门科学学科的名称。只有以“安全科学”作为学科名称,才能更为准确地概括该学科的科学本质。从而,以钱老的信为转折点,产生了“安全科学”的学科概念,完成了学科名称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的科学转变。

  钱学森的批评恰恰是方向性问题。的确,劳动保护是工作、是政策、是事业,它本身并不能构成一门科学学科的名称,只有以“安全科学”作为学科名称,才能更准确地概括这门学科的本质。

  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的转变,不只是名称的更替,而是学科本质的界定与学科产生的历史性跨越,是由一项工作到一项科学的跨越。

  (本网综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 23:05:45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关注和支持!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