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编成组:融合各种创意
“这款鞋包装展具是否可以改用耐脏防水的材料,如何更适用于高跟鞋”“眼镜展架采用瓦楞纸,要增加强度和防潮”……在工作坊成果汇报会现场,来自行业、企业的评委们纷纷为学生们的创意成果点赞,同时也为每一件作品提出建设性建议。
参加此次工作坊活动的有高职生、本科生,也有硕士研究生,专业涉及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文化创意、商品创意经营等。通过电脑抽签,参赛学生被混编为8组,每组由一名浙江省内知名设计师作为指导教师;组委会为每一组团队发放500元,用来自行采购产品原材料。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各个团队经过文化考察、头脑风暴、选题设计、制模成型等环节,最终呈现了8件令人眼前一亮的低碳作品——采用传统榫卯结构设计的眼镜展架、融合瓯塑文化和云计算功能的智能梳子、体现温州“七山一水两田”地理特色的“瓯礼”伴手礼盒……
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柴春雷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们的作品点赞,他认为两岸大学生创作的作品设计有特色、产品有价值、商业化有希望。柴春雷说:“通过此次工作坊的锻炼,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创客’的能力。当下,通过互联网,设计者可以由原来从属于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的角色,逐步转变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设计思维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整个商业生态。”
“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让我真正走出了课堂。特别是小组讨论时,台湾同学展示了他为台湾种植户设计的蘑菇创意包装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张兆男对参加工作坊活动很是感慨。
据台北商业大学教师陈洁莹介绍,学生来温州之前对温州文化是陌生的,但他们通过网络做足了功课,搜索了瓯柑的相关知识,比较了瓯柑和台湾橘子的不同之处。“两岸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使得他们亲密合作并擦出智慧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