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困难发病率高
“读写困难”的概念是1963年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在“知觉障碍儿童基金会”研讨会上受邀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的。简单说,读写困难是指智力正常或超常,但在读写能力上落后于同龄人的现象。
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读写困难的产生根源。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读写困难跟脑部的异常发展和脑部运作有关,有人甚至将存在读写困难的孩子称之为“聪明的笨蛋”。
2004年,美国全国保健研究所调查发现,美国约有15%的人口受到各类学习障碍影响,其中已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当中,有八成以上属于读写障碍。曾经有人认为,英文是表音文字,字母的不同顺序影响读音;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像图画一样的外形与读音无关,因而中国儿童应该没有读写障碍问题。
然而,香港学者调查指出,香港儿童存在读写困难的普遍率高达9.7%至12.6%。2004年,北京市教科院曾经针对北京市约1万名小学生进行评估,发现大约有1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读写困难表现。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两位教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某城区4所普通小学3至5年级平均年龄为9.41岁的1200名学生,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诊断第10版中阅读障碍的定义,采用逐层筛选的方法诊断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结果显示: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6.3%。
“与其他心理疾病相比,读写困难的发病率比较高,而且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教授陈祉妍表示,“它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有些孩子可能是智力问题,有些则是语言的问题,有些则是情绪问题,还有属于注意力的问题。”
一般而言,患有读写困难的孩子往往从婴儿时期就会出现,但是“在婴儿时期,上幼儿园以后,甚至上了一年级时,家长们也不会发现孩子有何不同。进入小学二三年级后,课业量开始增加,读写困难的问题就会逐渐凸显。”陈祉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