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活动只是一方面,还有创新创效、员工培训、扶贫帮困……”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兆刚发现了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能否打通从工会活动到职工内心的“最后一公里”,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会工作的实际效果。
“比如,我们的创新创效活动,能不能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而不是只有那么几个人连续先进;比如,新到岗的大学生,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出每个人的价值。”
王兆刚通过这些现象,提炼出了工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帮助每一位职工找到存在感。
每个月,王兆刚都和工会其他同事一样下基层跟班两次。从早上8点上班到晚上下班,与一线职工一同工作、吃饭、休息。通过有意无意地聊天,他发现了大家在创新创效方面的畏难情绪。
“比如,我们一些年龄稍大的职工,对创新创效活动,或者感到力不从心,或者自认水平不够而不参加。”在王兆刚看来,当前,油田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在科技的路上落后。
于是,一种分层培养的模式在采油七厂出现了。
针对有热情的大学生技术人才,工会成立了技术沙龙,通过与专家的面对面答疑解惑,攻克生产难题。下班后从晚上6点半开始的沙龙研讨经常到晚上九十点钟才结束。
对于年龄偏大、基础薄弱的同志,王兆刚专门请来技术专家,先不提创新创效的事情,而是请大家说说自己生产上的难题。然后,由专家带领提出难题的同事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这叫‘创新创效对对碰’,通过这种一对一的指导,力争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创新创效活动中来。”王兆刚的这个主意产生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