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铁路巨变 我来见证
滕福生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的60年,铁路编组站从人工扳道、人工制动,到电脑控制、键盘操作;从团队热火朝天地干一钩活的“人海战术”,到一人稳操键盘控制一系列作业程序的“单兵作战”,历史见证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伟大跨越。
自建土驼峰:展示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为庆祝建国60周年,展示徐州北站现代化科技成果,8月18日,徐州北站邀请了一部分曾经为徐州铁路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老班长、老先进来站参观座谈。在十里调车场,当看到现代化驼峰下天女散花般的车辆溜放时,老人们嘘唏不已,盛赞铁路60年的伟大成就,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当年被称为车站“四猛虎”之一的调车员、现年75岁的曹化勇说:“1958年以前,车站的列车解编作业都是平面单钩溜放。其作业方式繁琐,一天忙忙碌碌干不了多少活。由于受蒸汽机车力量限制,每次平面牵出仅20多辆,安全隐患大,作业效率低。为改变落后的调车方式,1958年,徐州铁路地区工委在老站南部修建了一座定名为‘先锋号’的‘土’驼峰,以提高调车作业效率。我当时荣幸地担当了首次溜放试验。 一次溜放12钩,每钩平均8秒,比过去溜放效率提高三倍。就这样,小组7个人发挥连续作战精神,午饭也是轮流吃,最终创出了全班解体543辆的历史最高记录。为此,车站还为我们开了庆功会。我们高兴哪!这个成绩也让我们小组的同志骄傲了好多年。
半自动化驼峰:孕育着科技时代的到来
1976年,徐州北编组站投产。这是当时被称为半自动化的机械驼峰,糟糕的是,驼峰溜放车辆后仍要由人工用“铁鞋”制动来中止车辆滑行。所谓“铁鞋制动”,其实就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制动员手拿一柄铁叉,每天要挑起十几斤重的“铁鞋”在快速行驶的车轮下重复几百、上千次。尽管如此,制动员往往因为观速不正确或制动不当造成车辆的冲撞,引发脱轨或其他事故。在这个岗位上挑了20多年“铁鞋”的老班组长吴瑞桐说:“下铁鞋不仅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车辆的行走速度,全由人观速掌握。快了,容易撞车或将停留车顶出岔子,造成事故,慢了,就会堵在岔头,影响后面的解体作业。因此,互相照看、互相帮忙,成为整个班组无声的命令。”那时,尽管一个班几十人整天忙得汗流浃背,但车站的日办理辆数仅在19500辆左右。吴瑞桐说,不管怎样,眼前半自动化驼峰的效率和落后的土驼峰相比,还是让我们感到了时代的进步和骄傲。
现代化驼峰:把编组站带入尖端科技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列车解体也由70年代的半自动化机械驼峰到全新的自动化、数字化驼峰,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为编组站的调车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80年代中期,该站小缓行器(车辆调速器)启用,取代了人工铁鞋制动。小缓会自动调节车辆进入股道的速度。同时,股道内也安装了牵引推送小车,即使车辆未到达预定位置,小车会自动将车辆推送到位,提高了作业效率,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老制动员张炳余说:“有了‘小缓’和‘小车’,我们再也不用每天拎着岔子到处追车了。”进入90年代以来,尖端科技在编组站的应用更加普遍,全新的车辆自动减速装置——减速顶已经遍布整个编组场,这种新式武器更加安全实用,驼楼值班员根据屏幕显示,整个现场的车辆停留位置便一目了然,只要轻点鼠标,便会完成车辆的自动集结。目前,现场里已经很少看见调车汉忙碌的身影。作业效率的提高,使该站的日办理力已达到22000辆以上。而在保证生产能力日渐提高的基础上,调车人员也在逐步减少,今年7月份开始,该编组场制动员岗位已被核减掉32个。
纵观铁路编组场一个甲子的巨变,从”平面溜放“到”土驼峰“解体、从手执铁叉“制动”,到科技操控车辆自动调速集结,从集体作战到各自为战,短短的60年中,一代又一代的铁路职工见证了铁路建设与发展的辉煌历史。“从刚开始的拼体力、半机械化、机械化,到现在的自动化、数字化,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说起变化,原路局优秀班组长、如今64岁的老调车员张玉华感慨万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