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利用远远不够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对当前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和利用,其实远远不够。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很多古镇千篇一律。以洛带古镇为例,其会馆建筑精雕细刻,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至于黄龙溪,其1700多年的历史变迁也别有一番风味。但是,由于这些古镇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和精准呈现,令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对传统村落的利用同样存在类似短板。
中国的传统村落堪称“一村一风情”。如浙江台州的李宅村,“囍”字结构的李家大宅把“修身齐家济天下”的儒家理想融入其中,而川西民居也具有朴实飘逸的特点。然而,四川现有的近百处中国传统村落中,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格显著以外,其余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并未充分发掘。
至于更多的古代建筑、名人故居等不可移动文物,有的交通不便暗藏深闺,有的则仅限于只有标识标牌而无特别的展陈介绍,吸引力大打折扣。阆中永安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彩绘和壁画栩栩如生,却因交通不便几无游客。而新津观音寺等壁画冠绝一方,却也因没有相应的介绍和包括互联网手段在内的全方位展陈,对非艺术行业的游客没有吸引力、缺乏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感知渠道。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展陈更是仅仅停留在摆放一些锅碗瓢盆,让人生出审美疲劳。因此,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传播好亟须我们认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