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利差有没有可能一直维持低位?我们将2007年以来的利差周期划分为14个区间,并将影响信用利差的因素划分为趋势项和波动项。趋势项包括经济、通胀和政策周期,波动项包括资金面、企业资质、信用事件、供需情况、其他冲击等。将上述因素分解,得到国债收益率、经济增长指标(工业增加值、PMI)、企业盈利状况(PPI-PPIRM)、资金面(R007、1个月AAA短融)、信用债供需(杠杆情况、信用债净融资量、潜在供给量)、信用事件(评级上调/下调、实质性违约)、信用债融资政策变化等指标,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利差变动的原因。
考察AAA、AA以及AA-企业债的信用利差,历史上信用利差低于目前水平的情况主要有三段,分别是2008年三季度、2009年一季度和2010年三季度。2008年三季度,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基本面和政策面推动市场全面走牛。由于市场情绪转好,绝对收益率又处于高位,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幅度大于利率债,导致利差收窄。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江铜事件冲击,历史上高低评级走势第一次轮动,表现为08年下半年AAA利差震荡持平而AA走高。2009年一季度,由于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V型反转,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大幅降低,在利率债上行40bp的背景下,信用债收益率小幅下行,AAA利差快速收窄至90bp,AA利差至173bp.2010年初至2010年三季度,债券市场受到了经济和通胀双因素驱动,导致长期利率下行幅度不及信用债,伴随着大量机构进行杠杆操作,也推动了信用债估值的下行;当年三季度加息之后,伴随着资金面的收紧,信用利差快速走扩。
从指标回归的结果来看,虽然每个利差周期都有一些特别因素影响,但信用利差的6次明显回落都伴随着资金面的相对宽松或边际改善。目前资金面处于均衡状态并有小幅上行态势,加上IPO重启担忧以及资本外流影响,杠杆操作的空间已经较为有限,短期利差周期或已经走完。在信用利差处于绝对低位的背景下,后期利差大概率走阔,未来市场行情更大概率会从利率债的上涨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