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2 17:20:56
|
查看全部
  三、员工行为规范建设的推进思路
  
  通过共性问题分析和管理价值提炼,我们可以将员工行为规范建设的指导思想定位为“通过行为规范建设提升企业价值”。推进思路落实在四个结合上面:
  1、员工行为规范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一是企业文化具有柔性导向特性,可以对行为规范建设的方向性形成促进作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是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和奖惩措施来控制人的行为。随着 “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到“自我实现人”这一系列人性假设的演进,控制的观念也逐步从严苛死板的刚性控制向收放有度的软性控制改进。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与严格表述的强制性规定不同,它具有一种柔性的引导约束作用。如果这种价值观树立得当,即使没有处罚条款的限制,员工也会自觉趋向认定的组织目标。
  二是企业文化能够形成契约精神,可以对行为规范建设的持续性提供保障机制。在各级企业演化进程中,凡是企业文化特质与员工行为要求强烈契合的,一定是一流企业;相对契合的,则是二流企业;有冲突的,则是三流企业;存在强烈冲突的,一定是末流企业。这些企业,上至GE、朗讯,中至海尔、华为,下至本土小微企业,无不高度符合这一规律。行为规范建设的成果,需要这种契约精神的保障。
  2、员工行为规范建设与行为制度建设相结合
  一是行为制度是行为规范开展的依据。作为企业文化的外在要求,行为制度是经验的总结,是维系高效达成工作目标的基础。开展员工行为规范建设,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范式做支撑才能真正在组织中扎下根来。如果员工的行为没有依据,大家随心所欲,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但工作成效无法保障,管理体系也会凌乱不堪。缺少“人本管理”不可怕,而缺少行之有效、贯彻始终的行为制度才是可怕的。
  二是行为制度是行为规范评价的标准。任何一项工作,有检验才有提高,没有衡量基准的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高度。行为制度的设立,不仅提供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项检验标准而存在,特别是在员工行为规范推进这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过程中,设定一套标准的行为制度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3、员工行为规范建设与评价考核机制相结合
  一是评价考核机制能够破除惰性阻力。一种行为在特定环境下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惰性。从生态学来看,这种惰性是很难进行自我调节的,一方面由于员工的有限理性,不愿意改变;另一方面由于组织的不充分信息和既得利益取舍,抗拒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在实施初期产生极大的阻力。在当前管理体制下,评价考核是最好的消除阻力方法。
  二是评价考核机制能够固化行为模式。员工行为的改变,虽然可以通过价值观引领,但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脱离了制度、局限于思想领域的导向,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幻的、主观的精神追求,要使其真实起来,落实下去,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通过考核机制的实施,可以将制度要求固化为行为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团体的共识和长效机制,才有望更好地进步。
  4、员工行为规范建设与日常管理活动相结合
  日常管理活动为员工行为建设的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可依托的平台。21天的重复会形成基本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固定习惯。职业化员工行为建设,最主要的是要把建设活动融入到日常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上面,只有不断的重复和强化,员工行为规范才能得到贯彻和固化,职业化员工行为建设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因此,企业党、政、工、团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行为建设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