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灰色还是要绿色?
在城市内涝频频发生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迅速引发关注。海绵城市是指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储水并加以利用的功能型城市。
在很多人看来,“海绵城市”是一个绿意盎然的理念,因为它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而非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水。
然而,此次接受采访的几位专家均表示,在推崇“绿色”手段的同时,不能忽视“灰色”手段的重要性。
“‘灰色’设施也许不够讨人喜欢,但仍是目前最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周玉文说,发达国家都是在把“灰色”设施建设得非常完善后,才进一步发展“绿色”设施的。
“海绵也需要大窟窿眼儿。”周玉文形象地介绍说,这里的 “大窟窿眼”指的就是“灰色”的行泄通道。我国现在仍缺乏能应对50年一遇特大暴雨的工程设施,而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把道路改造为行泄通道,能排掉相当一部分城市雨水。
“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能把雨水运送到下游河流排涝工程的设施。”周玉文说,“在现有雨水管网已经饱和的情况下,亟须重视行泄通道的建设。”
此外,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锐认为,建设海绵城市虽有道理,但必须考虑到中国各城市的地域差异。他认为,在一些城市通过森林公园、人工湖泊、沟渠等进行调节,是有助于消解城市内涝隐患的;但对另一些城市而言,海绵城市可能缺乏应有的实战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