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不是打工唯一目的
2003年6月,18岁的彭玉杰初中毕业后,和当地很多同龄人一样,随身带几件衣服就出来打工了。
从安徽太和一个小乡村里走出来的他很快就感受到了“一个农民工的底层感”。因为没有学历和技能,彭玉杰只能选择门槛最低的服装厂,成为一名裁剪工。
时间一长,彭玉杰有些坐不住了。从厂里的各种裁刀,到各条线上“串门”,他都开始“研究”起来。
看着别人操作容易,自己操作时却傻了眼,“工序对,材料对,但为什么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离‘合格’就差一大截呢?”为了找出差距,彭玉杰老老实实地“沉”到流水线上,跟着老师傅学各种裁刀的操作技巧。
“有时会遇到不喜欢多说或不愿多说的老师傅,我就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看着他操作,有机会就问上两句。”靠着“偷”学的技巧,只要有机会,彭玉杰就一遍遍在机器上尝试操作。
学会了裁剪技巧,彭玉杰又跟着车间质量员学习看工艺单,帮着准备辅料裁片,学习包装技巧。甚至连行政管理,他也会“多听一耳朵”。
服装厂里,很少有员工能像彭玉杰这样好学。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担心学习会“浪费”时间。由于他们的收入大多是计件制,只要把自己当下的工序做熟练了,就会提高产量,钱也就能拿得多。因此,不少同事对彭玉杰“遍学各种技术”感到很不理解。
“出来打工,如果你只想到赚钱,而不是去想提高技能,那么你将来很难有所进步。”对此,彭玉杰有着自己的想法。
仅仅几年时间,彭玉杰的话就“应验”了。当和他一道进厂的伙伴们每天还在为多生产几件产品而累得精疲力竭时,他已经被迅速“提拔”为一名班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