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要回去,年轻人要出来
正在北京某工地打工的陈师傅感慨,除了每年春节、农忙时节偶尔回家团聚、帮忙几天外,村里很少见到青年人的身影,老家的“人气儿”似乎越来越淡了。然而,在城市闯荡了半辈子的老人在看待自己和子女的归属问题上却出现了双重标准:一方面觉得自己“回老家最好”,另一方面却“希望孩子将来留在城市”。
这样的想法在他眼中并不矛盾。回忆起年轻时在村里带领大伙儿一起修路的往事,陈师傅的语调抑制不住地轻快起来,明亮起来的眼神中写满了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怀念。“落叶归根”对他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但为了儿女的未来,陈师傅也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在老家单靠种地攒不下钱”“村里学校倒了,孙子上学怎么办?”摆在这些高龄农民工眼前的状况,是回家后不但不能马上享受“天伦之乐”,还要支撑着日渐衰弱的身体继续照顾整个家庭,“操心多得比干活儿还累”。
今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连年下降,但2014年21—40岁的青壮年人群比例仍达总量的53%,总人数超过1.45亿。虽然“与子女居住”仍是我国农村老人们最期盼的养老方式,但相当一部分老人“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崔宏志认为,除了经济收入因素以外,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城市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与消费环境等因素也驱动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一趋势符合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
老人们要回去,年轻人要出来—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冲击,去福利院养老是更好的选择吗?
实际上,在笃信“养儿防老”的农村老人眼中,进养老院并不光彩。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介绍,目前社会化养老服务在少数发达地区做得比较好,但在大多数农村还是空白。虽然农村也在逐渐建设养老院,但发展的规模很小,基本局限在“三无老人”和“五保户”老人群体,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家庭的老人很少会选择在养老院度过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