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一
制造病毒、伪装终端,手机支付藏风险
央行发布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333.33亿笔。其中,移动支付业务45.24亿笔,金额22.59万亿元。
移动支付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 支付安全也成为手机安全重灾区。《2015年上半年移动安全报告》显示,在所有种类的病毒中,移动支付类病毒比例高达68%。从全球来看,中国是受移动支付类病毒影响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如果将“感染量”作为衡量标准,中国、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和美国排在前五位。
猎豹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共截获156万个钓鱼网站,其中62%骗取手机支付信息。与传统钓鱼网站骗取网络账号、QQ号等不同,现在的恶意网站直接骗取与手机绑定的银行卡账号密码,危害更大。
此外,移动交易终端成为犯罪分子重点攻击目标。一些黑客利用伪基站、恶意WiFi网络端等渠道获取用户银行卡等信息,借机发起恶意攻击。
6月1日,《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约83%网民的网上支付行为存在安全隐患。
几个数据可以印证:我国网民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的情况高达75.93%;随意链接公共免费WiFi的比例高达80.21%;支付时不仔细辨认支付页面网址真伪,在被调查者中占比接近35%。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支付密码泄露、支付账号被盗用等现象,从而造成用户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