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起步
我最开始研究中国的家庭暴力问题是在1990年,那时只叫“挨打”“殴妻”,不叫“暴力”,更不叫“家庭暴力”,人们不接受“家庭暴力”一词。
1993年,中国管理科学院妇女研究所(现名为红枫热线),针对妇女热线中投诉女性遭受家暴的电话增多的趋势,在北京市对30个城市户口和30个农业户口的家暴受害者进行个案访谈。我承担了对30名受家暴侵犯农村妇女的调查后,每天坐长途车往返在北京与平谷的路上。那时去平谷县坐车要3——4小时,有时车坏在半路上,我只好打道回府。没有想到,调查农村妇女受虐的情况比调查城市受虐妇女的情况要困难得多。因为不认为受暴力侵犯是一个问题,她们不愿讲出自己受虐的情况,有的拒绝谈,有的谈了一半,第二天就不想谈了,有的甚至用奇特的眼光看着我问:“你不上班了?”但调查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
1994年,我用了半年时间将30个家暴材料整理成录音带10盒,书稿30万字。尽管这些资料被别人弄丢了,但借助调研笔记,我还是在《中华女子学院院刊》上发表了论文《消除家庭暴力——对农村妇女受暴力侵害的调查》,获第二届全国妇女报刊好作品优秀奖。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NGO组织的反暴力论坛十分活跃,中国组织了两个跟反暴力有关的论坛,一个是妇女热线组织的,一个是妇女法学会组织的。各国组织的反暴力论坛不少,中国妇女参加进去的确很少,原因是语言的障碍,但我参加了中国反暴力论坛的活动,也到各国组织的反暴力论坛上领取了许多资料,大量的文字资料为我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提出了对妇女暴力问题的行动措施。国际社会反对向妇女施暴的行动,越来越引起中国政府和妇女组织的重视,从此我的反对对妇女暴力的研究进入新阶段,1996年发表论文《中国家庭暴力的起因与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