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15|回复: 29

准旗蛋雕夫妻:刻出幸福夕阳红

发表于 2015-8-8 09:28: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28089334_14386423045751n.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29:18 | 查看全部
128089334_14386423046341n.jpg
  “从小我就喜欢画画,一开始是跟着老伴在鸡蛋上画,然后再用刻刀雕刻。后来,又尝试着在鸭蛋、鹅蛋上雕刻。没想到,我们这一刻就是7、8年。”王月英说。让她记忆深刻的是第一次刻鹅蛋时,刻了一个老太太坐在窗外的椅子上,观看草地上的小鸽子,老头在窗台上举个酒杯,自斟自饮。随即还为这幅图做了一首诗:“莫到空巢空寂寞,黄昏归来观乳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29:37 | 查看全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吃过鸡蛋后的蛋壳大都会被当成垃圾扔掉,然而,在王月英夫妻俩的手里,废弃的蛋壳经过他们的一番雕琢后,立即会发生神奇的变化,成为一件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说到蛋雕,王奶奶说,这就是人的一种爱好,退休后,没事可干,刻蛋雕可以磨练脾气,陶冶性情。经过画图、雕刻、上色这一系列的流程后,之前手中的这颗普通的鸡蛋变得活灵活现,不再平凡。那种成就感、自豪感瞬间涌上心头。慢慢地脾气好了,夫妻俩也不拌嘴了。

  画画是蛋雕雕刻中必不可少的一步。72岁的王月英和79岁的老伴张熙麟都是语文老师,他们的绘画功底就是在这40年的教学生涯里积累的,他们走过暖水,去过西营子、沙圪堵,最终落户薛家湾。 1994年,张熙麟退休后,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在二哥蛋雕的鼓励和影响下,张熙麟把自己想画的东西画在了鸡蛋上,开始了“蛋雕”创作。

  他购置刻刀,收集各类小人书、图画书,拿起家里的鸡蛋,对照书中的人物,开始构思、绘图、雕刻。起初,张熙麟是一边画一边琢磨,在纸上画画不成问题,但在这个不规则、易碎的鸡蛋上,各种线条、轮廓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最难的是在雕刻的过程中,时刻要把握力度,稍不留神,就会把鸡蛋捅破了。起初张熙麟的每个作品都要花一个多月才能刻好,现在7、8天就能刻出来了。后来,老伴王月英看着看着也尝试着刻了起来。王月英告诉记者:“刚开始刻得特别丑,老同学看了都说‘你嫌丑,我们不嫌。’大家都喜欢,朋友们也都想要。”这大大地激发了老两口的创作欲望,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小人书里的刻过了,就从电视里找素材,为了能刻出更多的人物,老两口还买了相机、学起了电脑,用相机捕捉风景,在网上找相关的素材。“画完心里挺高兴,从内心感到充实、快乐。两个人你欣赏我的,我欣赏你的,相互给对方提建议。”慢慢地,老两口逐渐地把这种乐趣变成了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29:52 | 查看全部
  “蛋雕看起来容易,其实步步惊心,要在厚度不到1毫米的蛋壳上刻图作画,就像在悬崖边上跳舞,一不留意就会粉身碎骨。”提起蛋雕,王月英告诉记者:“蛋雕功夫在手上、活儿在眼上,用的是巧劲,拿捏的是分寸,每一刀都要恰到好处,劲用小了雕刻不成,下手重了就会前功尽弃,这种劲道儿和感觉说不出来,只能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刻得多了自然就找出门道了。”

  “蛋雕是个细活儿,极考验人的耐心。鸵鸟蛋蛋皮厚,刻起来轻松些。”所以王月英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鸵鸟蛋、鹅蛋。她最得意的就是这件“金陵十二钗”组合。从鸡蛋到鸵鸟蛋,从单一形式到系列组合,他们的每幅作品都附有诗文,力求把文化融入作品,使之更富有内涵和活力。

  一件件作品看似简单,但要经过选蛋、打孔、清液、构思、画样、刻轮廓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步都有讲究,丝毫马虎不得。比如选鸡蛋,要选择个头均匀、颜色稍重、表面光亮的,这样的蛋壳有韧性且薄厚均匀,雕起来更容易。几年下来,他们的技艺娴熟,已经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雕刻过的蛋壳大到鸵鸟蛋、鹅蛋,小到鸭蛋、鸡蛋、鹌鹑蛋。“有人想学,我也教。毕竟这也算是一门手艺。”王月英告诉记者:“我曾经遇到一个天生聋哑的孩子,孩子喜欢画画,我就选了几个画好的鹅蛋蛋雕,送给了他,给他一种动力,让他试试,看能不能刻。” 后来,孩子不但能在鸡蛋、鹅蛋上雕刻还能在小鸟蛋上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30:14 | 查看全部
  现在刻蛋雕大部分用的是机器,但在王月英的眼中,她觉得手工刻的比机器灵活,把人物的精气神融进去了,画面感更形象、逼真。而机器刻出来的比较呆板,缺少人情味儿。所以在她看来,手工蛋雕价值更高,这个绝活永远倒不了。“有时也厌倦过,看到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又累,就想放弃。咱不为挣钱,但很多人看到后对这挺赞赏的,人家欣赏你,想问你要一个,这证明承认你,看得起你,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个人价值,所以我一直坚持……”王月英说。

  “每当拿起刻刀,刻着刻着就进入人物里了,比如这幅钟馗,眼睛是往上刻,还是往下刻,他的眉毛是往上挑,还是往下挑,这代表的意义都各不相同。”王奶奶已年过七旬,眼睛不好,但她还是坚持刻图作画。现在,王奶奶手中的《钟馗图》已经刻了4天了,王奶奶说:“由于没有底图,只能照着电脑屏幕往鸵鸟蛋上画,所以花了很长时间。现在大部分的轮廓已经刻出来了,过两天,就能上色了。”

  除了刻蛋雕,夫妻俩的日常生活也很有情趣。练太极、画炭笔画、做丝网花。现在张熙麟正在写回忆录,目前,已经写了8万字。在王月英的眼里,张爷爷还是个有名的美食家,一日三餐是变着花样做。王月英告诉记者:“我们老两口喜欢无拘无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不喜欢玩麻将,有时就两人一起坐下来刻蛋雕,还有时我刻蛋雕,他画炭笔画。每天早上,还会和老伴领着一帮晨练队友到阳光社区的小广场做保健操、跳舞,来锻炼一下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9:30:29 | 查看全部
  目前,张熙麟夫妻俩每人有一个自己的“展览室”,不大的房间,既是卧室又是展览室,上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蛋雕作品。张熙麟老人喜欢在鸡蛋上雕刻,他先后创作了成吉思汗系列、十二生肖、百虎图、关公等蛋雕作品。老伴王月英则喜欢用鸵鸟蛋、鹅蛋、鸭蛋,雕刻过金陵十二钗、文姬归汉图系列、胡家十八拍、菩萨等作品。

  近年来,王月英夫妻俩共创作各类“蛋雕”作品200余件,从《红楼梦》到《三国演义》。从连环画到网上搜到的美女佳人、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钗、百虎图……件件作品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科技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他们最大的希望是能让一部分有好绘画本领、有这方面爱好的年轻人把这个非遗蛋雕事业捡起来,把蛋雕这个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下去,这样,既能发展蛋雕事业,又能增加年轻人的经济收入,也不失为一种致富之路。(张宪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8:40:21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8 18:59:45 | 查看全部
我来学习了,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00:02:06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0 14:40:31 | 查看全部
刻出幸福夕阳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