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10 16:32:09
|
查看全部
  穷则思变:
  思的是责任,变的是日子  
  在记者的采访记录中,昔日的江苏省丹阳市前巷村由于人多地少,加上土地“箱子田”、“低洼田”多,致使1000多名前巷人始终泡在苦水里过日子。当年,辛勤劳作一天的收入,顶多只能买一包“飞马”牌香烟。据1981年的统计,前巷村农副工三业总产值还不到5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一家名为前巷村五金厂的村办企业即现在天工国际的前身,当时只有一排低矮的厂房,20余名职工,生产的产品只是一些小五金配件而已。其时,一个“穷”字就把前巷村的状况概括得“一干二净”。正是在这危难之际,20来岁的朱小坤挺身而出,挑起了村五金厂厂长的重担。“我就是不甘心自己和乡亲们的困境,我有责任站出来。尽管当时的责任感是自发的,意识有些朦胧,但心中奔腾着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悯情怀。”朱小坤的这番话,使记者分明感受到,“责任”几乎是这位不屈从命运安排的农村青年与生俱来的心结。
  在虽然有些“朦胧”的责任感驱使下,朱小坤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弃农从工”的创业道路。从临危受命到艰苦创业,支撑朱小坤殚精竭虑、百折不挠的信念归根到底就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个信念的核心就是他对乡亲们的深情。
  在朱小坤看来,“深情”是“责任”的原动力。但是,要彻底脱贫致富,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仅有“深情”是不够的,体现“责任”的标准,就是要找到一条通向财富的道路。朱小坤深深懂得,只有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上独树一帜的经营思路,才有可能改变“一天的收入只能买一包‘飞马’牌香烟”的窘境。
  “当然,这只是一般企业草创时期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没有什么特别高明和深刻之处。”朱小坤接着说,当年搞“麻花钻”,并不是他有什么先见之明。如果有,天工也不会在塑料拉手、电视天线、电子琴等产品上折腾了近十个年头。搞“麻花钻”,是他们从失败的阵痛中寻找的一条出路,是逐渐明晰的责任意识发出的“生存还是死亡”的“天问”。虽然不乏屈原式的悲情,但要活下去,就得义无反顾。
  在记者看来,搞“麻花钻”不仅是天工和市场“双向选择”的结果,更是“朱小坤理念”中的责任意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改革开放大潮的激荡和洗礼,使他们转产“麻花钻”的决策,一开始就站在“振兴民族产业”的起跑线上。至此,以朱小坤为代表的天工人的责任意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范畴。于是,一条决定天工发展命运的大道通衢在天工人面前铺展开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