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6|回复: 1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年轻人伴着烈日和寒风“起舞”

发表于 2015-8-12 07:07: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电力公司上班,是许多人艳羡的一件事。可身为电力公司员工,王进和他的小伙伴们从事的工作,却令不少人闻之色变。
  数百千伏的高压线上,这些年轻人穿着密不透风的屏蔽服,在通电的状态下进行线路检修。每次,少则半个小时,多则在空中待上半天。无论是烈日炎炎,或是寒风呼啸,只要有检修任务,他们时刻准备着。
  他们,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
  危险,时常在身边
  干带电作业的事,王进从来没有告诉家人。这一瞒,就是11年。
  2011年10月,王进爬上55米的塔架,对±660千伏线路进行带电维修。在世界上,这是首次,电视台进行了全程直播。播出的画面有大量王进的脸部特写,也有带着单位和姓名的字幕。王进知道,这回可能瞒不住了。
  “到家大概6点多,知道我妈有看电视新闻的习惯,我就故作轻松地说,今天新闻可能会有你儿子,你好好看看。”王进清楚地记得,看到那条新闻镜头的时候,妈妈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对于很多人来说,带电作业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简单言之,就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检修高压输电线路。每次带电作业减少的负荷损失,如果换算成居民用电,相当于整个济南市的居民用电量;如果换算成生产用电,相当于10余家大型工矿企业的用电量。
  “带电作业的危险,一是高空,二是带电。”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主任郑连勇是这帮年轻人的“头儿”。“带电作业时,工人必须要爬上至少30米高的铁塔,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电场。”
  即便是踩着楼梯向上爬数十米乃至近百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别说要顺着软梯向上爬。在风力的作用下,人会随着软梯摇晃,腿反倒使不上劲,只能靠双臂的力量。能爬上去,体力就已耗费大半,接下来还要在高压线间的狭窄空隙里干活。入职培训时,有的人爬到一半就被吓哭,腿软得无法动弹的也不在少数。
  与高空晕眩相比,更令人恐惧的则是与高压线路接触的一瞬间。长达数十厘米的电弧闪着蓝光迅速逼近,耳边是噼里啪啦的电流声。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或许很难找到合适的辞藻来形容进入电场的真实感受。
  “害怕。”25岁的邱绪尧,想了好一阵子,冷不丁冒出这两个字。“一接触导线,声音很响,啪啪的蓝光电弧,就像毒蛇不停地吐着信子。”
  2006年,500千伏邹川线引流板过热。进行带电作业处理时,王进隔着屏蔽服的身体,不小心碰到了发热的部件。一瞬间,王进整个人被弹了起来。下到地上,王进还不忘幽默一把,“碰触100度的水和200度的铝导线,感觉确实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07:08:18 | 查看全部
热情,从未有消退
  记者跟带电班的小伙子们聊天,从始至终,都被乐观的情绪感染着。
  “除了带电作业,平时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巡线,沿路的风景美着呢,心情也好着呢。”邱绪尧的话语里,透着一股子轻松劲。
  其实,巡线是件很苦的差事。真实的情况未必能让人笑得出来。平原地区还好,顶多就是钻钻玉米地,皮肤被玉米叶划出几条血印子。若是山区,巡起来就麻烦多了。一辆车,早上8点沿线把人撒出去,下午5点才集合接回。山里头没路,经常要绕来绕去,迷路是家常便饭。荒郊野外,很难找到吃饭的地方,只能带个面包凑合。带电班的小伙子们戏言:除了上厕所方便,其它都不方便。
  尽管枯燥、劳累,但带电班的小伙子们总能找到“笑点”。王进流传最广的段子,莫过于自创的“打狗棒法”。
  每次巡线,电力工人们几乎人手一根棍子:一为打狗,二为打蜘蛛网。王进平时没少在同事面前炫耀,夸口说自创了一套“打狗棒法”。有一次,班长刘兴君和王进夜间巡线。路过一片庄稼地时,眼前突然窜出一只野狗。王进吓得扔下打狗棒就跑,情急之下,鞋子都不见了影。尽管此事传为笑谈,但现在的王进依然不改“旧习”,时不时地还会“吹嘘”自己的“打狗棒法”。
  12个人的带电班,承担着山东省6000余公里高压线路的检修工作。遇上紧急的抢险任务,半夜被电话叫起来就得走,更别说休个完整的节假日。带电班的小伙子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出差的时间远多于陪家人的时间。
  “有人觉得,电力公司的人就是查查电表、收收电费。”有一次电视台播出报道后,不少人说,带电班的这些小伙子肯定都是些临时工,不然咋会干这苦活累活。“跟人解释半天,其实不管是正式还是临时,干好本职工作才是天职。”
  创新,一路无止境
  带电班最“牛气”的,不在于他们敢于带电作业,而在于层出不穷的创新。这支由一线工人组成的团队,目前已完成创新成果近30项,发明专利10项,使用新型专利17项。2014年,这个“草根团体”入选山东省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
  带电班的小伙子们创新的初衷,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就拿最基本的走线来说,看似简单,做起来不易。过去,电力工人要站在距地面50多米的高压线上,两手紧抓两股线向前平滑移动。光滑的电缆,在电磁场的长期作用下,变得毛糙。戴着普通手套的工人,一次作业完成,不仅手套被磨破,弄不好手上还会磨去一层皮。
  王进和班里的同事琢磨着,要有一种既能保护手又能将阻力减至最小的手套该多好。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一种特殊的“走线专用手套”研发成功。它的特点是特别耐磨。而这,也是王进团队的第一个创新发明。
  巡线路上,小伙子们摸索出一套“紧凑作业法”,边巡边对合成绝缘子、直线压接管进行红外测温;地线检修过程中,小伙子们造出一辆坐着就能干活的“地线折叠式飞车”……类似的小发明,如今已有30多项。
  在王进的带动下,带电班小伙子们的创新热情一发而不可收。这些热爱创新的年轻人组成了“卓越带电作业创新团队”,将个人“单打独斗”聚合成群策群力。2011年才入职的李敏,2013年就获得了中国电力联合会组织的全国带电作业技术比武第二名,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今年1月9日,王进团队自主研发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项目包括带电作业屏蔽服、电位转移棒、大刀卡、四线吊钩等工器具,填补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空白。
  “创新就是突破,突破习惯、突破惯例。”对于这份荣誉,除了激动,王进也有自己的理解,“它也是一种带动示范,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