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能简单等同于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要害”,就是“智能转型”。而谈到中国电子在智能制造方面的路线图时,刘烈宏表示,总体来看可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仍然坚持把高端制造业(特别是与信息产业相关的高端制造业)作为整个集团发展的重点,“作为一个制造业占比较重的集团,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时会增加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将针对产业链上游或高端展开,集中在技术门槛较高、产业投资较重、符合国际潮流的领域,比如我们会在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相关产业、电子先进制造等方面增加投资。”
第二,要在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研发几个“管用”的装备和技术。“现在一些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中国制造2025’就是智能化,而搞智能化等同于生产机器人,好像只要生产几个机器人就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了。实际上,智能化只是‘中国制造2025’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全部内容。”刘烈宏认为,这个“全部”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中国要将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二是要把装备业搞上去,三是把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数字化工程搞起来,“某种意义上讲,前两个是基础,智能制造是提升。”
刘烈宏同时表示,相比装备智能化,真正有难度的是装备国产化。此前,李克强总理在工信部座谈会上提出,“中国装备”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高铁、核电等装备正在进入国际市场,反过来,以“中国装备”升级,树立“中国制造”新优势,这是关键之招。“如果装备都是人家的,只有智能化是自己的,话语权依旧没在自己手上。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从更大层面来讲,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中国还要补工业2.0(工业化)、3.0(自动化)的课,然后才能进入4.0(智能化)时代。”刘烈宏对此表示。
第三,要按照智能制造的要求,建一批数字化工厂,并形成示范工程。
第四,要在生产性服务领域有所斩获。“现在我们已经在做电子元器件的电子商务平台,以销售电子元器件服务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
另外,“中国制造2025”的一项战略任务,就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对此刘烈宏表示,中国电子发展历史悠久,除了集团品牌“中国电子”外,所属各企业又有自己的品牌,“这个方面我们已经开始做规划,今后存量产品仍将使用‘中国电子+企业子品牌’模式,而新兴业务将集中使用‘中国电子’品牌。”
与此同时,作为信息产业国家队,中国电子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方面肩负重任。“目前我们的核心工作是实现国产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网络交换设备的本质安全。过去我们说某计算机是国产的,但此‘国产’也不意味着计算机实现了本质安全,比如说某款计算机虽然是在中国生产的,但其内部所使用的CPU、操作系统、中间件都是国外的。这几年,我们围绕‘本质安全、自主可控’的思路加强了投资,组织了联合公关,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可以说,我们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计算机产业生态链正在打造完成,产业链条其中的关键核心环节都是我们中国人自主研发设计的。”
IT业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很多行业,信息产业自身也是被激烈改变的对象之一。“过去,人们一提IT产业都感觉很高大上,现在,互联网化正倒逼这个行业发生深刻变化。边际效率跟以前不一样了,垄断被打破,我们不得不适应规模经济效益和低毛利率时代的深刻改变。比如,过去在液晶平板领域,只要你拥有10%的市场份额,可能就会拥有定价权。而现在,由于互联网化和规模经济的效应,即便你占据10%的产能,可能也只拥有一定的竞价权,更多的定价权转移给了消费者。行业的充分竞争使得消费者成为‘老大’,最有话语权。消费者只愿意为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买单,这就倒逼整个产业链和生态链都要挑战底价,以期达到为消费者创造极致的消费体验。”刘烈宏表示。
他同时表示,由此可以总结出在互联网时代,IT业保持可持续竞争力的几条“真理”:“一是保持技术创新能力,使产品性能有优势;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聚集规模经济效应,保证产能,把产品毛利率做低;三是想尽一切方法降低运营成本。”
至于行业中的小企业,刘烈宏特别强调,它们拥有多重生存和发展模式,比如依托一个强有力的供应链、生态链,为这一链条提供有特色的服务;更为重要的生存之道是颠覆式创新,“大企业很难再去做颠覆性的事情,只能讲微创新、技术改造,而小企业本身就是在颠覆中发展成长起来。”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信息消费数据靓丽,在刘烈宏看来,信息消费势头良好对中国电子来讲是重大机遇:“虽然国民在信息消费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发展空间巨大,这一势头也把我们这种在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软件、信息安全和信息服务都有布局的企业推上了产业风口,我们要时刻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也要迎接挑战。”在他看来,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的挑战无时不在;二是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正在改变着行业的游戏规则;三是如何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以不断吸引到一流的人才。
展望“十三五”,刘烈宏建议,在总体目标和产业转型升级选择方向上要导入几个关键词,包括“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集成电路振兴规划以及国家网络安全发展战略,“我们期待‘十三五’规划中,体现国家对产业升级引导的意识更加强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能更加明确,力度也更大;国家财税政策要更加支持实体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整体环境和政策要支持企业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减法。”刘烈宏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