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自制一把异形板手,自制一套非标准螺栓,作业中遇到的难题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虽然这种班组的制造小而粗糙,却体现了工人的创新智慧,怎样让这种原始而朴素的智慧之光亮堂起来,近日,笔者在重庆能投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了解到——
班组制造苦尽甘来
杨建
再苦也要搞班组制造
在重庆能投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退休的钳工师傅严荣成讲述:建厂初期,要制造刨床、车床等来满足生产需要,可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但上级的要求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有靠自力更生去解决问题,如自制工装夹具,测量器具,刀具靠模,异形零件等,许多都是加班加点,全凭锯、錾、锉摸索去完成;如果是下班后和星期天没有安排到自己去加班,就要考虑到组织上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甚至会想到政治上是不是出了问题;加班工资是一分钱也没有的,有的只是有一份当工人的自豪感和光荣感及组织上的信任感!
正是有一批像严师傅这样吃苦耐劳的工人不断的创造和创新,改造后的龙门刨床等设备才能在生产中发挥威力,伴随该厂走过艰苦奋斗年代的同时,也把班组制造的种子播撒下来。
班组制造有过困惑之苦
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年代,班组制造也曾有过困惑之苦,其中一件事让也是在重庆能投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退休的铆工师傅张天喜一直耿耿于怀。
张师傅在铆工班工作时,他和工友一起制作一件压制扁钢的模具,使工件从加热锻制就迅速变到冷压成型,工效提高了几倍,没有得到褒奖就算了,可有人说:“提高了工效,又得不到好处,纯粹是为了出风头”。于是,张师傅困惑的想:我们就制造了一个模具,究竟招谁惹谁了?
金工车间有20多年工龄的车工师傅黄昌庆诉说:以前有的师傅很保守,自制磨车刀角度的靠模每次用后都要藏匿起来,轻易不让人看见,更不用说让别的人用。笔者也发现有这种吃大锅饭沉淀下的现象,一些师傅把自己制造的小东小西看得很紧,守得很死,若去借来用,就推说:“没有,没有”或“不晓得丢到那里去了”,也就难怪有这样的困惑:老师傅要把技术带到棺材里去!
班组制造有过冷遇之苦
我在厂锅炉检修队工作时,制作了一个弯管子的模具,带班领导说:“放在那里占地方,障碍做事”。还没有使用,就被用小推车拉去倒进废铁堆,工友笑话说:“你几天中午不休息,就整了一堆高级废铁”。
2002年秋,我在厂矿修车间钳二班和工友制作了一个拆缸机,可当遇到拆缸作业时,员工却不愿用,他们任凭大滴的汗水落在钢板上溅起水花,挥锤敲击劳作后的手夹不起饭菜,也不愿用这省力的拆缸机,有位领导也说:“你们制作些没用的玩意儿”。
见到这种状况,车间领导作出决定:用该机每拆一根,计件工资加两角。目的是改变员工观念,推广班组制造,用自制的机械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减轻劳动强度。如今工友们从使用中尝到甜头,工作中争相看开展发明创造,使用自制工装夹具。
班组制造中名利双
近几年,重庆能投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班组制造有了更大的舞台:每年的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评比;一年两次的QC成果发布和评比。每年有几十项班组制造亮相,以各种方式得到奖励,班组制造也成为技术员工评先、评选高级技工的条件之一,从而更多的班组员工投入到班组制造之中。
近期,我和班组的工友成功制造出的是装缸机,去厂里登记注册,准备在下半年的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没想到已经有8个抢先就登记了,可见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矿修车间钳一班魏红兵等10多位员工,在班组制造中就是名利双收。其中魏红兵本人因为在采煤机组大修上不断创新和技改,5次评为公司高技能人才,5年来都喜得上万元的技术津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