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5|回复: 0

母亲和“燕子”(散文)

发表于 2015-8-13 16:10: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燕子”来我家,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四十多年来,“燕子”和我们相依相伴,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尽管岁月让它失去了往昔的风采,但对于母亲和家人来说,“燕子”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喜悦仍记忆犹新。
    那时,我们母子四人刚迁家来到父亲所在的部队。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可母亲白天要工作,晚饭后还要在灯下为一家人缝缝补补,常常是深更半夜还不能休息。父亲为减轻母亲的劳作之苦,在没征得母亲同意的情况下,买了一台“燕牌”缝纫机回家。为此,母亲埋怨了父亲好一阵子。
    “燕子”来我家后,一道难题摆在了母亲的面前——如何使用缝纫机呢。面对陌生的“燕子”,母亲一边请教别人,一边对着使用说明书反反复复地练习。没几天,母亲竟然与“燕子”亲密接触了。
    母亲一直对女红情有独钟,钩花、绣花、织毛衣样样在行。有了“燕子”,母亲更是如鱼得水。通过自学,她很快就掌握了服装裁剪技术,闲暇之余,就借助“燕子”不辞辛劳地美丽家人的生活。
    记忆中,家里一直有一个惯例,不管日子再苦、生活再拮据,孩子们过年总是要穿新衣的。进入腊月,父母便开始为儿女们过年的新衣忙碌了。我和弟妹们总会迫不及待地催促母亲,早早地去往商店挑选各自喜爱的衣料。接下来,母亲就利用休息时间,不知疲倦地为儿女们赶制新衣。那时候,我和弟妹们总是轮流守候在母亲和“燕子”的身边,见证自己新衣新裤缝制的全过程。而母亲和“燕子”的忙碌,总是让儿女们心中充满着幸福、脸上洋溢着喜悦。
    后来,父亲转业到地方工作,“燕子”也随我们一起“飞”到新家。当时,因种种原因,回地方后母亲的工作一直没能落实。为补贴家用、养育儿女,母亲便依靠自己过硬的缝纫技术,在县劳动局及有关方面的协调下,干起了劳保服的加工制作工作。那几年,“燕子”不辞辛劳,听命母亲的使唤,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读高中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开明的母亲,善于关注服装流行趋势和款式变化,然后借助“燕子”对儿女们的旧服装进行改良,旧貌换新颜的服装,时尚美观,常常让儿女们惊喜不已。
    而今,生活条件好了,购物也方便了。几次搬家,儿女们劝母亲把“燕子”送人算了。母亲听后,总是一脸严肃地说:做人不能忘本,生活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现在,年近八旬的母亲偶尔还会借助“燕子”,对儿孙们的衣物缝缝补补。
    其实,儿女们知道,母亲早已把“燕子”视作了家中的一员,并对它有了深深的依恋之情。因为——看见“燕子”,儿女们就能回忆起艰难岁月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看见“燕子”,儿女们就能时常想起成长中,自己对父母的深深依恋和种种无理;看见“燕子”,儿女们就会对一生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父母更多一份敬重之情。


文\刘鸣凤
通联:四川省广元市广旺集团公司党工部    628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