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老张抠钱助学者是谁的榜样?
“抽叶子烟,看14英寸老式‘红岩’彩电,冬天舍不得开电暖气,洗衣淘菜的水必须留下再次利用,正是这个老张,却在退休后的18年中,为当地教育事业捐款32万元。”毫不夸张地讲,32 万元,对于一位普通的退休职工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老张为了省出这32万元,是如何的节衣缩食、勤俭度日的。看来这一报道,笔者被张老的“吝啬”所深深感动。同时,也对这位78岁的老者油然而生敬意。这足以让那些挥霍无度,一掷千金的富豪感到汗颜! 张蓬才老人历经沧桑却痴心不改。他是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与这位老人相比,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在平凡琐碎的日子里,在我们抱怨环境还不理想的时候,我们的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呢?我们为社会、为他人究竟奉献了多少呢?我们是不是太患得患失了呢?我们的心有时是不是过于冷漠了呢?老张对子女这样说:“我也不会留钱给你们,你们要学会自食其力。”老张四个儿女,最小的因车祸致残,智障,走路一瘸一拐。老张不仅不给儿子钱,还叫人做了辆架子车,让儿子推车沿街叫卖酱油、醋,自挣生活费。去年,儿子病逝,老张落泪道:“对不起他呀!”看似冷酷无义,不近人情的老张,实际内心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爱,这种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偏爱,还不是私爱,而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最真诚的爱,最伟大的爱。这种爱可以使子女学会自尊,学会自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高尚的人。
一些有着“等、靠、要”思想的人,更应该向张蓬才老人学习。 老张的本性并非“吝啬”。 老张不是大款,老张也不是官员,老张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一位令人敬佩的既慷慨又“吝啬”的老者。然而,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老张,才是支撑这个社会文明的脊梁。只要我们人人都和老张一样献出一份爱,沙漠就会变成绿洲,荒芜就会变成麦浪。
这几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批评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行贿给财政带来的压力以及决策失误、铺张浪费给国家造成损失的消息。我想,领导干部们应该向抠钱助学的张蓬才老人学习。因为把教育办好,让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我们在教育投入方面,在资助贫困生入学方面,都有许多工作该做而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以至于张蓬才、在风烛残年,仍然拼着生命中的最后一点余热,赚钱助学。“教育为本”。是因为教育不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也关系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教育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关注。重庆老张可谓是捐资助学的一个典型例子。他把资助贫困学生、失学儿童这个事情做得很“绝”:把退休后开药店赚的每一分钱都用来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却不资助三个下岗的子女,自己的日子过得也很清贫,甚至把养老的钱都搭上了。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都属社会公德范畴。小到不随地吐痰,大到无私奉献,可贵的是一种精神。老张的义举,应该在“大德”之列。大就大在他的精神。论钱财,老张不富有,甚至很穷;论荣誉,就算老张因此得了些社会上的名声,他也不能用它去升官发财。也正因此,相比那些想“沽名钓誉”,还在金钱上缩手缩脚、与社会斤斤计较的人,老张们的举动实在令我们感动。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取着社会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