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60|回复: 0

[电力] ( 60位名家谈电独家专栏)张海迪 : 黑暗与光明

发表于 2009-8-29 10:23: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的小外甥是个从小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刚会说话就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再大一点就问我,电是什么?电从哪儿来?电线里有什么?为什么电灯和太阳是一种颜色?我觉得孩子的问题有趣而新鲜。有些事情我们也许已经司空见惯了,而孩子的提问却会让我们想起生活的历史。

  今天,我们生活在电的时代,很多人可能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电的日子了。回忆起少女时代在聊城莘县农村度过的三年没有电的日子,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此前我只在书里的描写中知道油灯,书中写到油灯就说是豆大的光亮,我不知道人们在那么昏暗的灯影里怎么生活。来到村里那天晚上,看着昏黄的油灯,我心里一阵难过,我再也不能在明亮的电灯下读书了……油灯实在太小了,只能照亮桌子周围的一小块地方。

  农村的冬天,呼啸的北风卷着大雪,屋里冻得像冰窖。在那样的夜晚,我就缩在被子里读书,把油灯放在床上。有一次,我实在困了,手里的书碰倒了油灯,我的枕头被烧着了,当我猛地睁开眼睛,只见一片红光,头发也被烧焦了一绺……

  农村没有电的夜晚单调又枯燥,青年们有时就聚到村东头的学屋里,团支书在那里点一盏罩子灯,那灯光是小油灯的几倍大。光明吸引着人们,我也常去那里,听小伙子们讲故事,他们故事里的英雄好汉大都出在本村。我也喜欢听姑娘们唱歌,在油灯下听她们唱《北风吹》,真让人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那时候,知识青年们有时候会用木轮椅推着我走二十多里地,到城里去看电影。下午太阳还老高我们就出发了,青灰色的公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也很少有人影,路两旁只有高高的毛白杨,树叶在风中刷拉拉地响。于是通往城里的路就显得格外漫长,我们每个人把自己会唱的歌都唱了一遍,还看不到县城的影子。天色暗下来,又走了很长的路。突然就有人大声欢呼——看啊,电灯!远远的,一盏灯忽明忽暗,我们就集体欢呼起来。那模糊的灯光对我来说不仅是光明,还是一种说不清的希望……

  一晃三年过去,我随父母来到莘县县城,终于又过上了有电的生活,尽管只有一盏15瓦或者25瓦的电灯,我也很高兴,因为毕竟有电了。可是有一段时间却总是停电,正在看书或是画画,一下就会陷入黑暗之中,于是就要点上蜡烛。那里的人们没有怨言,那时候电不够用,停电是正常的。时光就在这明明灭灭之中飞快地飘走了。

  后来就像做梦一样,我回到了离别16年的济南,住进了一个新建住宅小区,但停电的事仍然时常发生。我们楼上一个单元有十几户居民,大家共用一只电能表。随着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进入更多的家庭,用电负荷过大,保险丝就常常被烧断。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买了一台四通打字机,那是一种能够处理文字并且能打印文稿的两用机。可是,因为它的启动和储存都用软盘,所以一不小心,输入的文件就会丢失。那时我最担心的就是停电。每到夏天和冬天用电高峰的时候,我的心就悬起来。有时候文章刚写到一半,一下就断电了,眼前顿时一片漆黑。等电灯重新亮起,我却无法高兴起来,因为我写的文字又不翼而飞了。我一遍遍重新启动打字机,听着读软盘“嗡嗡”的声音,心里还怀着一丝侥幸,希望能把文章找回来。可是最后,我只好重新整理自己乱七八糟的思绪,从头开始写。有一次我的长篇小说的文件在断电中丢失了,一连几天我心里非常难过,还有一种怅惘,就像自己的孩子丢了一样。我告诉部队的朋友,他们马上请来计算机专家帮我找文件,结果我们还是失望了。

  那时,我先生买了一大卷很粗的保险丝,还有应急灯、螺丝刀、钳子,只要保险丝一断,他马上就去换。有一天晚上,他去换过五六次,于是我就称他是义务电工。我的散文集《生命的追问》就是在那时候写完的。时常断电的日子真的给了我很多烦恼。

  随着济南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我家里已经很少停电了。我的计算机也已经换了好几代,台式机,笔记本,从单纯的文字处理,发展到现在的桌面印刷系统,我不但自己打印文稿、图片,还自己打印彩色照片。这几年,我用计算机输入了一百多万字,我的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美丽的英语》等等大工程都是靠计算机完成的。很多时候我都是彻夜工作,明亮的灯光照耀着我,忠实的计算机陪伴着我,让我感到劳动和创造的快乐。

  我想这一切都是电的功劳。虽然现在已经很难说清究竟谁是现代电力事业的先驱者,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爱迪生、富兰克林和其他许多许多发明者和创造者,是他们让我们生活在电所提供的便利和舒适之中。当然,生活在山东,我还要感谢山东的电力人。十几年前,他们就把电送到了全省的每一户人家。他们用勤奋和智慧,把强大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四面八方,我们所有现代生活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我下乡的小村子也早就告别了没有电的日子,有时候乡亲们在电视上看见我,还会马上打来电话问候,那飘忽的小油灯已经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我想,只要有电,人类一定会创造更多的奇迹。我也在想,等我的小外甥长大后,世界在他的面前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张海迪  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山东文登人。现任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3 年,张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著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散文集《鸿雁快快飞》等,翻译作品有《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等。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等奖项。



      来源:国家电网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