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91|回复: 3

破解安全的“密码”

发表于 2009-8-29 17:54: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破解安全的“密码”
-----  杨村矿个人、班组、区队安全管理透视
           刘 伟

       21,18,20,无声的数字。看似并无任何联系的一组数字,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近日,山东兖矿集团杨村矿对个人、班组和区队实现安全生产时间进行了统计。在统计中,上面这组数字进入笔者的视线。截至到2009年8月,该矿综采工区职工葛德民安全生产21周年;掘进一区蒋爱华班安全生产18周年;皮带工区实现安全生产20周年。

       撑起安全的蓝天

      “两块石头夹块肉。记得在薄煤层工作面上攉煤时,一名老工人这样比喻过。采煤面上空间狭小,经常和顶板、铁器打交道,稍不注意,轻者碰手剐脚,重者出现伤亡事故。”在综采工区采访时,葛德民这样对笔者说。
      “只要眼里观花、按章作用、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干一辈子煤矿不出工伤事故的大有人在。其实,图省事、怕麻烦、存在侥幸心理才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在坐客车回家时,我从不坐副驾驶位置,还要看看头顶上行李架上的行李是否会掉下来。” 他说。“都说矿工的眼要一只朝上、一只往下,就是要上面看着顶板别碰头,下面看着底板别绊脚。”
        参加工作后,葛德民被分到普采工作,在高度1米左右的工作面上一爬就是9年。攉煤时,他头脑中时刻记着规程中中的“叮嘱”,从不因单体支柱离自己较远搬运费费劲而少支柱子。打牢柱子,观察好顶板,就是为自己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
        2001年在309工作面采煤时,班长发现有一处片帮,于是安排葛德民和其他两名职工去打柱子。三人立即抬来一棵两米半的单体支柱,一名职工扶着柱子,另外一名职工往柱子上面放木块,葛德民负责给单体支柱注液。这时,葛德民忽然听到煤帮有掉渣声,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意识到很可能要片帮,立即喊了声“抓紧跑”。他和其中一名职工立即退到了3米以外的地方,而另一名职工站着一动不动,葛德民一把将他拽到一边。这时,一块高两米多、厚一米多的煤块滑落下来,正好落在他拉出的那名职工的脚边。葛德民说:“当一只脚迈向罐笼的那一刻,我就绷紧了安全弦,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打起精神。”
        目前,葛德民已担任了生产班班长。他说,我要用保证自己安全的经验管好自己的班组。

        谨慎铸就安全

       在城里过马路我坚持走斑马线,从未闯过红灯。”当蒋爱华谈起他的班组管理经验时,他对笔者说。
    有着25年工龄的蒋爱华是该矿掘进一区班长,担任班长已有18个年头,他带领的班组最多时有14名职工,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保证要每一名职工的人身安全外,还要完成工区交给的生产任务。18年来,他班组的每一名成员杜绝了任何工伤事故,其中自有玄机。
      “一个班组就像一组列车,每一名职工就像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出了问题,就不能保证整个列车的正常运行。”他说。
        每天的班前会上,蒋爱华都要注意查看班组每一名职工的精神状态,休息不好的、情绪不佳的坚决不让下井。
        他认为,合理安排班组的每一名成员,也是确保安全和完成生产任务的重要条件。职工老刘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蒋爱华便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放完炮后自己进去找顶,由老刘负责监护顶板情况。职工老张责任心强、又比较心细,蒋爱华就安排他负责开那台25KW绞车,因为那台绞车是这条运输巷道的咽喉部位,出了问题整个班组的生产就会处于瘫痪状态。
        2007年5月,该工区在2708轨道巷施工中,该巷道是由从十六层向十七层穿层掘进。蒋爱华班放完炮后,按照措施要求,必须先使用好前探梁才能进入迎头。由于顶板上的岩石凹凸不平,前探梁安装不上。副班长小孙认为前探梁只起个预防作用,一次不使用也不一定会有事。蒋爱华坚决不同意,对小孙和身边的几名职工说:“必须用好前探梁支护好顶板才能进,今天影响了进尺我们可以明天赶上去,这个月少挣点下个月可以加把劲,如果出了冒顶事故是没法弥补的。”凭着多年的经验,蒋爱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两个吊环接起来,前探梁安装成功。
       “在工作中,我一贯遵循生产任务再紧也要保持清醒头脑这个原则。想到、说到、跑到、做到。抓好细节,小心谨慎,排查好隐患,按章作业,事故不会去找按规程操作的人。作为一名班组长,我要对全班职工的生命安全负责,否则没法向他们的家人和工区领导交代。”
    蒋爱华就是这样凭着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带领着他的团队已经安全走过了18年个年头。

       铁的制度,水般的情
        34部皮带,11316米长的战线,安全生产20周年。近日,笔者带着一个硕大的问号前往皮带工区采访。在工区走廊里,“一举一动、规章至尊”八个大字跃然眼前,好像给寻找答案找到了突破口。
       “健全的制度,执行制度不走样。”区长曾庆国从工区的制度管理谈起。
翻开该工区的制度汇编,笔者看到从皮带运输安全、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环境清洁、皮带司机岗位责任、日常巡回检查、隐患排查治理、“三违”人员处罚等方面都建立了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有的制度还精细到细枝末梢,如拖把、扫帚的摆放也有明确规定。
        54岁的党支部书记吕宗林自皮带工区成立就来到这里,全程见证了皮带工区安全走过的20年。20年来,工区将一个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纪律观念松散的的职工队伍,打造成一个“一举一动、规章至尊”的排头兵。“一切工作看安全,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安全理念已在全区职工头脑中根深蒂固。
        2007年8月的一个早班,职工老张因没有听到反馈信号就开动皮带,被一名副区长发现,按照制度,老张本月的奖金全部扣掉。上井后,老张带着情绪找到了吕宗林。一杯茶、一支烟,使老张激动的情绪缓和了许多。吕宗林从老张违章开车可能给他人造成的人身伤害,给自己带来的种种麻烦,给矿井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扣除本月奖金相比哪轻哪重?说的老张连连点头。一看到了下班时间,非要喊吕宗林喝酒不行,吕宗林爽快的答应了。吕书记对笔者说:“你如果不去就是看不起他,但是老张请的客老吕结的账。”第二天班前会上,吕宗林将老张的违章事例与兄弟矿井出现的事故案例相结合,用鲜活的事实给全区职工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但是没有提老张的名字。
        在采访完回来的路上,皮带工区参加完早班班后会的职工排着整齐的队形走在工广区的大道上。看见这整齐的队形,笔者认为来时的那个问号终于有了满意的答案。

作者:刘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1 09:47:10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
刘老师,我把你的通联方式给你删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9:44:37 | 查看全部

回 1楼(笑看今朝) 的帖子

多谢董老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5:08:13 | 查看全部
管理提醒: 本帖被 ctxz 从 工人日报班组天地投稿通道 移动到本区(2009-09-20)

多谢  ctxz  老师的厚爱!学生衷心地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